“趋”文言文意思
“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趨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qū/cù
“趋”字的古汉语解释
qū
1.动词 快走。《乐羊子妻》:“妻乃引刀趋机而言。”
【又】动词 小步紧走。《左忠公逸事》:“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又】特指快步上前,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2.动词 奔赴;奔向。《<指南录>后序》:“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3.动词 趋向;趋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动词 追求;迎合。《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5.动词 争取。《孙膑减灶》:“百里而趋利者必蹶上将军。”
【趋风】疾行如风,恭敬的样子。
【趋跄】步履有节奏的样子。
【趋庭】承受父教的代称。
“趋”国语辞典解释
qū
动词1.快步走、趕著向前走。例: 「趨前」 、「疾趨而過」 。《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 《文選.陶淵明.雜詩二首之二》:「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2.朝著一定的目的或方向。例: 「趨吉避凶」 、「時勢所趨」 、「趨於一致」 。《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今夫子閉門距躍,專精趨學有日矣!」
3.依附。例: 「趨炎附勢」 。《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
4.古禮中走路欲超前長輩時的小步快走。《論語.微子》:「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唐.柳宗元〈植靈壽木〉詩: 「前趨問長老,重復欣嘉名。」
名词
走向、歸向。例: 「志趨」 。《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
cù
通「促」 。“趋”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七逾切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𠀤取平聲。說文走也。
博雅行也。
釋名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
詩·齊風巧趨蹌兮。
疏趨,今之捷步。
禮·曲禮帷薄之外不趨。
註行而張足曰趨。
爾雅·釋宮門外謂之趨。
古今注吳趨行,吳人以歌其地。陸機吳趨行曰:聽我歌吳趨。趨,步也。
又樹名。
齊民要術自餘雜木,䑕耳,䖟趨各其時。
又集韻趨玉切。同促。
禮·樂記衞音趨數煩志。
註趨數,讀爲促速。
又祭義其行也趨趨以數。
前漢·高帝紀令趨銷印。
註師古曰:趨,讀曰促。促,速也。
又與趣同。
禮·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斂。
釋文趣,本又作趨,音促。
又史記·天官書其趨舍而前曰嬴。
註索隱曰:趨音聚,謂促也。
又集韻逡遇切,音覻。行之速也。
又此苟切,音㔌。趣馬,或作趨馬。
又集韻類篇𠀤千句切,音娶。行也,速也。
詩·齊風巧趨蹌兮。
釋文又七遇反。
又韻補叶雌由切。
易林車馳人趨,卷甲相仇。
五經文字趨从芻,作多者訛。
廣韻俗作趍。趍本音池。
集韻或作𨃘。
“趋”形意通解
略說: 從「走」,「芻」聲。本義是小步快走。詳解: 從「走」,「芻」聲。本義是小步快走。《說文》:「趨,走也。从走,芻聲。」《釋名.釋姿容》:「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如《春秋公羊傳.桓公二年》:「殤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孟子.公孫丑上》:「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古代以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之意。《禮記.曲禮上》:「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孔穎達疏:「遭,逢也。趨,疾也。拱手見師而起敬,故疾趨而進就之也。」又如《國語.周語》:「吾三逐楚軍之卒,勇也;見其君必下而趨,禮也;能獲鄭伯而赦之,仁也。」
「趨」表示奔向、趨向。如《孫子兵法.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又表示依附、歸附。如《戰國策.燕策一》:「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趨」表示追逐、追趕。如《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高誘注:「趨,逐。」《史記.太史公自序》:「維幣之行,以通農商;其極則玩巧,并兼茲殖,爭於機利,去本趨末,作〈平準書〉以觀事變,第八。」
「趨」引申表示追求、志趣。如《孟子.告子下》:「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漢書.司馬遷傳》:「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趨」通「促」,可表示急速、快速。如《莊子.徐無鬼》:「王命相者趨射之,狙執死。」陸德明釋文:「趨射,音促,急也。」又可表示促使。如《荀子.王制》:「勸教化,趨孝弟。」楊倞注:「趨之使敦孝弟。趨讀為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