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言文意思
“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十”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í

“十”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í

1.数词 十。

2.数词 泛指数目大。《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千。”

3.数词 十倍。《谋攻》:“则围之,五则攻之。”

4.数词 十分之……。《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六七。”

“十”国语辞典解释

shí

名词
1.數目字,為九加一的總和。大寫為「拾」 ,阿拉伯數字作「10」

2.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词
滿足、完滿。例: 「十足」「十全十美」

“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是執切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𠀤音拾。
說文,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具矣。易,數生于一,成于
易·繫辭天九地
前漢·韓安國傳利不者,不易業。
 又通作什。
孟子或相什百。
前漢·谷永傳天所不饗,什倍於前。
枚乗傳此其與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韻會令官文書借作拾。
 又陸游老學菴筆記轉平聲,可讀爲諶。白樂天詩:綠浪東西南北路,紅欄三百九橋。宋文安公宮詞:三六所春宮館,一一香風送管絃。鼂以道詩:煩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年感遇詩。

“十”形意通解

略說:」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作一豎畫「」,象「」的初文,古人以「」的象形符號來記錄數字「」(裘錫圭)。

詳解: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作一豎畫「」,其構形眾說紛紜,一說以為字象「」的初文,古人以「」的象形符號來記錄數字「」(裘錫圭)。于省吾認為數至十進位,復返為一,為免與「」混淆故直寫而為「」。朱芳圃以為「」象杖之形,郭沫若、張秉權認為是合豎二掌之形,二掌的手指數目為十,合掌豎立,只能看到兩邊微鼓的一條直線。馬敍倫以為象結繩形,上古結繩以記數。《說文》:「十,數之具也。一爲東西,丨爲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从十。

  「」字西周中期金文或於豎劃中間加一圓點,圓點或作中空形,春秋以後圓點伸展為一短橫,即和「」字形近。羅振玉指出橫畫短的是「」,長的是「」,參見「」。

  甲骨文用作數詞,可用作序數,《合集》1654:「十月。」亦可用作基數,《合集》110反:「奠入十」,指繳納十(塊龜甲)。又《合集》29572:「十牢」,指十頭圈養之祭牲。

  金文亦用作數詞,此鼎:「隹(唯)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獻𣪕:「十枻(世)不忘獻身才(在)畢公家」,「十世」虛指世世代代,即永遠之義;「」是人名。全句指永遠不會忘記獻自己在畢公家效勞。

  戰國竹簡亦用作數詞,《清華簡二.繫年》簡3:「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