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言文意思
“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釋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hì
“释”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ì
1.动词 放下;放开。《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
2.动词 解开;解下。《殽之战》:“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
3.动词 放弃;抛弃。《察今》:“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4.动词 释放。《书博鸡者事》:“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5.动词 解除;排除。《原君》:“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之释其害。”
6.动词 消溶;消散。《老子》:“涣兮若冰之将释。”
7.动词 解释。《国语·吴语》:“乃使行人奚斯释曹言于齐。”
8.名词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也用称佛教或出家的佛教徒。
【释褐】作官。因脱去布衣换上官服而称之。
“释”国语辞典解释
shì
名词1.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簡稱。唐.王勃〈彭州九隴縣龍懷寺碑〉:「十千天子,新朝帝釋之宮。」
2.泛稱佛教。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八下.滇遊日記九》:「他處皆釋盛於道,而此獨反之。」
3.姓。如南朝梁有釋道安。
动词
1.解說、說明。例: 「解釋」 、「注釋」 、「詮釋」 。
2.解除、消散。例: 「釋懷」 、「冰釋」 、「如釋重負」 、「盡釋前嫌」 。《國語.晉語四》:「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
3.放開、赦免。例: 「釋放」 、「開釋」 、「保釋」 。漢.王充《論衡.變虛》:「方伯聞其言,釋其罪,委之去乎?」
4.放棄、捨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諸侯釋位,以間王政。」 《史記.卷九七.酈生傳》:「農夫釋耒,工女下機。」
5.脫下。例: 「釋甲」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食監奏未釋服,未可御故食。」 唐.顏師古.注:「釋,謂解脫也。」
“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施隻切,𠀤音適。說文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
左傳·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
註釋,解也。
疏解釋公所以不得親自朝正也。
吳語乃使行人奚斯釋言於齊。
註釋,解也。以言自解。
又廣韻捨也。
前漢·食貨志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鎔炊炭。
管子·霸形篇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
又消也,散也。
前漢·景十三王傳骨肉冰釋。
註師古曰:冰釋,言消散也。
淮南子·俶眞訓北方有不釋之冰。
又放也。
書·多方開釋無辜,亦克用勸。
傳開放無罪之人。
左傳·哀八年請釋子服何於吳。
又爾雅·釋詁釋,服也。
疏釋者,釋去恨怨而服也。
又書·大禹謨釋兹在兹。
傳釋,廢也。
又禮·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
註釋菜奠幣,禮先師也。
又禮·禮器禮釋回,增美質。
註釋,猶去也。回,邪辟也。
又儀禮·士虞禮舉魚腊俎,俎釋三个。
註釋,猶遺也。
又書·伊訓若虞機張,往省括于度則釋。
疏釋弦發矢。
又潤也。
禮·內則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
疏欲得濡肉,則以水潤釋而煎之以醢也。
又詩·大雅釋之叟叟。
傳釋,淅米也。
又釋迦,佛號。今僧家皆稱釋氏。
支遁·詠人日詩釋迦乗虛會。
梁昭明·東齋聽講昔聞孔道貴,今覩釋花珍。
又姓。
又韻會或作澤。
詩·周頌其耕澤澤。
註言土解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水有時以澤。
又集韻亦作繹。通作醳。
史記·魏世家與其以秦醳衞,不如以魏醳衞。
又字彙補羊益切,音亦。悅也。
六書正譌別作懌,非。
嵆康·琴賦康樂者聞之,則欨愉懽釋。
又韻補叶施灼切,音爍。
楚辭·九章凌陽侯之泛濫兮,忽翺翔之焉薄。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考證:〔前漢·食貨志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冾鎔炊炭。〕 謹照原文冾改冶。
“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㚔」從「𠬜」,象雙手脫離手梏,表示釋放,是「釋」的初文。(裘錫圭)詳解: 甲骨文從「㚔」從「𠬜」,象雙手脫離手梏,表示釋放,是「釋」的初文。(裘錫圭)另有從「㚔」從「𠬞」的字形,因「𠬞」「𠬜」作偏旁可通用,疑亦是「釋」。或說從「㚔」從「𠬞」的字形是「執」或「擇」,待考。小篆從「釆」,「睪」聲。《說文》:「釋,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別物也;从睪聲。」
甲骨文辭例殘缺不完整。古書中「釋」表示釋放、放開的例子如《逸周書.克殷》:「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又表示赦免。如《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於是上迺釋布罪,拜為都尉。」
「釋」表示放下。如《莊子.養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釋」表示放棄、捨棄。如《商君書.修權》:「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淮南子.詮言》:「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
「釋」表示消除、解除。如《國語.晉語》:「(文公)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于城濮,於是乎遂伯。」《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亂而無取也。」
「釋」表示消溶、溶解。如《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淮南子.墜形》:「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東方有君子之國,西方有刑殘之尸。」
「釋」亦指解說、解釋。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杜預注:「釋,解也,告廟在楚,解公所以不朝正。」又如《呂氏春秋.上德》:「太子不肯自釋,[……]遂以劍死。」「自釋」即自辯,指為自己辯解。
佛教傳入中國後,因其創始人名為釋迦牟尼,又以「釋」指稱佛教或與佛教相關事物。如《顏氏家訓.歸心》:「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釋宗」即佛教。又如宋梅堯臣〈答鵝湖長老紹元示太玄圖〉:「道士須換黃庭經,釋子自明太玄辭。」「釋子」指佛教的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