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文言文意思
“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采(简繁同形)
拼音:cǎi/cài
“采”字的古汉语解释
cǎi
1.动词 摘取。《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采草药》:“用实者成实时采。”
2.动词 采取;选择。《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3.名词 色彩,又写作“彩”。《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4.名词 彩色丝织品。晃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5.名词 文章的词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
6.名词 神态。李白《白马篇》:“酒后竞风采,三怀弄宝刀。”
7.名词 术名。栎木,又叫作柞树。《五蠹》:“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cài
名词 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处:使……居住,安置。)
【采服】1.古九服之一。相传古代京畿以外地区按远近分为九等,叫九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为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2.彩色衣服。
【采纳】采取吸收;选用。
【采撷】采摘;采集。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采薪之忧】疾病的婉辞。《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不能造朝。’”
【采摭】搜集拾取。
【采邑】卿大夫的封邑。《周礼·夏官·司勋》:“郑司农云:不以美田为采。”
“采”国语辞典解释
cǎi
动词1.摘取。同「采」 。《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傳》:「秋冬則勸民山採,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唐.李白〈子夜吳歌.春歌〉:「秦地羅敷女,採桑綠水邊。」
2.擇取。同「采」 。《後漢書.卷六三.李固傳》:「可令中宮博簡嬪媵,兼採微賤宜子之人。」 唐.李白〈明唐賦〉:「採殷制,酌夏步,雜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數。」
3.掘取。同「采」 。《魏書.卷九三.恩倖傳.茹皓傳》:「皓性微工巧,多所興立,為山於天淵池西,採掘北邙及南山佳石,徙竹汝穎,羅蒔其間。」
4.扯、拔。《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若是惱咱性兒起,揪住耳朵採頭髮。」
5.理會。通「睬」 。《北齊書.卷九.後主穆后傳》:「后既以陸為母,提婆為家,更不採輕霄。」 《醒世恆言.卷六.小水灣天狐詒書》:「眾人那個採他,一味亂打。」
cǎi
动词1.摘取。《詩經.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宋.陸游〈春晚即事〉詩四首之四:「老農愛犢行泥緩,幼婦憂蠶采葉忙。」
2.擇取。《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蒐集。《漢書.卷三〇.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唐.柳宗元〈永州鐵爐步志〉:「予以為古有太史,觀民風,采民言。若是者,則有得矣。」
4.掘取。漢.桓寬《鹽鐵論.復古》:「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鹽。」
名词
1.有顏色的帛。《漢書.卷九一.貨殖傳》:「文采千匹。」 唐.顏師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
2.色彩。《禮記.月令》:「命婦官染采。」
3.神色。例: 「神采」 、「興高采烈」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儒林外史》第八回:「前晤尊公大人,幸瞻丰采。」
4.文彩。《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cài
參見「采地」 條。“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𠀤音採。說文捋取也。
詩·周南采采卷耳。
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又擇也。
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
釋文采,擇也。
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
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又采色。
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
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又物采。
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
文六年分之采物。
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又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
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又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
註符采,玉橫文也。
又事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
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又官也。
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
傳采,事也。馬云:官也。
禮·明堂位九采之國。
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又采地。
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
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又飾也。
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
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又墓地。
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
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又風采。
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又詩·秦風蒹葭采采。
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又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傳采采,衆多也。
朱註采采,華飾也。
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又幣也。
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
註正義曰:采,幣也。
又詩篇名。
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又姓。
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又地名。
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
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又玉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註晁采,玉名。
又木名。
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
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又草名。
博雅采,䆃采也。
又韻會正韻𠀤倉代切,音菜。臣食邑。
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
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
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又與菜同。
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
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又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考證:〔禮·明堂位九采之圖〕 謹照原文圖改國。
“采”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爪」從「木」,甲骨文或不從「木」而從「果」,象手在樹上採摘果實之形。「采」是「採」的初文,本義是採摘。詳解: 《說文》:「采,捋取也。从木从爪。」
甲骨文用作紀時名詞,「大采」即日初出之時,「小采」即日落之時。金文表示采邑,中方鼎:「乍(作)乃采」,表示作為你的采邑。《韓詩外傳》:「古者天子為諸侯受封,謂之采地。」又用作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