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文言文意思
“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使”字

繁体:使(简繁同形)

拼音:shǐ

“使”字的古汉语解释

shǐ

1.动词 命令;派遣。《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动词 让;叫。《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动词 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

4.动词 主;指使。《五人墓碑记》:“是进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

5.动词 出使。《屈原列传》:“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6.名词 出使的人;使者。《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7.名词 使命。《赤壁之战》:“时周瑜受使至番阳。”

8.连词 假使;如果。《阿房宫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国语辞典解释

shǐ

动词
1.命令、派遣。《左傳.桓公五年》「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水滸傳》第八五回:「若得如此,宋江星夜使人回家搬取老父,以絕根本。」

2.讓、以致於。《詩經.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唐.杜甫〈蜀相〉詩: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役用、役使。《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晉.范甯〈為豫章臨發上疏〉:「古之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二日休停。」

4.可、行、做。例: 「使不得」《紅樓夢》第九六回:「若說服裡娶親,當真使不得。」 《文明小史》第一六回:「如要看全,也不過一百多錢,倘若租看,亦使得。」

5.用。《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至少也得幾百塊錢,少了不夠使的。」

6.放縱、放任。例: 「使性子」

7.出使。《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名词
奉命到外國執行任務或留駐的外交長官。例: 「大使」「公使」


连词
假設、如果。《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漢.王充《論衡.祀義》「使天地有口能食,祭食宜食盡。」

shì

(一)
<名]、[動>
7.之又音。

“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疏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𠀤音史。令也,役也。
豳風序:說以使民。
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
指事使人也。
管子·樞言篇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
 又集韻疏吏切正韻式至切,𠀤音𩢲。遣人聘問曰使
前漢·韓信傳發一乗之使,下咫尺之書。
 又鬼谷子抵巇篇聖人者,天地之使也。
淮南子·天文訓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又諡法治民克盡嚴篤無私曰使
本作𠉕。
六書統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考證:〔易·兌卦悅以使民。〕 謹按易兌卦象傳是悅以先民,與使字無涉。惟查毛詩豳風東山序有此四字。謹將易兌卦三字改爲豳風序。悅改說。

“使”形意通解

略說:」、「」、「」、「使」本為一字分化。春秋以前的金文以「」(同「」)表示使令,至戰國金文增「」或「」旁。小篆從「」,「」聲。《說文》以為「使」的本義是使令、派遣。

詳解:」、「」、「」、「使」本為一字分化。春秋以前的金文以「」(同「」)表示使令,至戰國金文增「」或「」旁。秦系文字從「」,董蓮池以為是強調「使」和人事的相關。(《字源》)一說是由「」旁訛誤所致,後為《說文》小篆所本。(《金文形義通解》

  金文「使」表示致使,如中山王鼎:「㠯𤠝(佐)右(佑)寡人,[辵吏](使)智(知)社稷之賃(任)。」又表示任用。如中山王壼:「慈孝㝨(寛)惠,[與犬]舉孯(賢)[辵吏](使)能。」「使」還表示制器單位,如十四年雙翼神獸「左使車(庫)」、十一年盉「右使車(庫)」。

  小篆從「」,「」聲。《說文》以為「使」的本義是使令、派遣。《說文》:「使,伶也。从人,吏聲。」段玉裁注:「大徐『令』作『伶』,誤。『令』者,發號也。」大徐本誤為「」,小徐本作「」。又《玉篇.人部》:「使,令也。」如《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晉士蒍又與群公子謀,使殺游氏之二子。《國語.周語》:「晉既克楚于鄢,使郤至告慶于周。

  「使」由差遣引申作被差遣的人,即使者。《集韻.志韻》:「使,將命者。」如《左傳.隱公九年傳》:「公怒,絕宋使。《戰國策.齊策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使」也表示出使。如《論語.子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邢昺疏:「奉命出使。《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

  「使」表示致使、導致。如《詩.鄭風.狡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135行:「使人鼻抉(缺)指斷。

  「使」還表示驅使、支配。如《韓非子.揚權》:「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論衡.書虛》:「夫天報舜、禹,使鳥田象耕,何益舜、禹?

  「使」可作連詞,表示假使、假若。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使武安侯在者,族矣。」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