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文言文意思
“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協简化方式:符号化
拼音:xié
“协”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é
动词 和谐;融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臣不协。”
【引】共同;合作。《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与豫州协规同力。”
“协”国语辞典解释
xié
动词1.和合。例: 「協同」 、「同心協力」 。《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臣聞天地協氣而萬物生,君臣合德而庶政成。」
2.輔助、幫助。例: 「協助」 、「協理」 。
3.服從、悅服。例: 「協服」 。《國語.齊語》:「大國慚媿,小國附協。」
副词
共同。例: 「協議」 、「協商」 、「協調」 。
“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𠀤音挾。說文衆之同和也。从劦,十聲。
書·堯典協和萬邦。
臯陶謨同寅協恭。
又爾雅·釋詁服也。
疏協者,和合而服也。
書·微子之命下民祇協。
晉書·虞溥傳崇尚道素,廣開學業,讚協時雍,光揚盛化。
又集韻與劦通。
山海經惟號之山,其風若劦。通作協。
又作汁。
周禮註卿士汁日。
張衡·西京賦五緯相汁。
“协”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二「耒」二「犬」,金文從二「耒」三「犬」,戰國竹簡從三「耒」三「犬」。「耒」象用來翻土的農具。「犬」象狗形。全字表示數人拿耒翻土耕作,狗隻在旁看守,會眾人同心,和睦合作之意。本義是和睦合作、同心合力。詳解: 甲骨文從二「耒」二「犬」,或從二「耒」一「犬」,金文從二「耒」三「犬」,戰國竹簡從三「耒」三「犬」。「耒」象古代一種可以腳踏的木製翻土農具。「犬」象狗形。全字表示數人拿耒翻土耕作,狗隻在旁看守,會眾人同心,和睦合作之意。本義是和睦合作、同心合力。《說文》:「協,眾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旪,古文協,从曰、十。叶,或从口。」段玉裁改為「同眾之龢也」,注云:「同衆之和。一如同力。」「協」的異體又作「旪」、「叶」,徐鍇認為「十」是聲符。「協」本從三「耒」,因為「力」也象用腳踏的農具,所以「耒」、「力」作為意符,可以通用。甲骨文已見從「力」的「劦」,參見「劦」。
古文字「協」字最早由宋人釋出,于省吾詳細論證字形,使此說成立。于省吾還提及他家鄉的農耕,狗也往往隨從,臥於阡頭陌角(即田界的角落),仍存古代遺風。
「協」的本義是同心合力,有和洽共濟之意。「協」除了表示一般的和諧義外,強調眾人與一己、行動與內心的和諧一致,所謂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同心協力,克定邦家。」後來「協」表示「和」,如「協風」即溫和的風,李學勤認為是四風中的東風。《國語.周語上》:「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韋昭注:「協,和也,風氣和,時候至也。」
甲骨文用[劦口]來表示「協」,《合集》29004:「叀懋(茂)田[劦口](協)」,「懋」假借為茂盛的「茂」,意謂在長滿草的荒地上翻土耕作(參裘錫圭)。甲金文又用作地名。
金文表示協和、協理,秦公鎛:「以康奠協朕或(國)」,意謂以安定協理、協和我的國家。秦公鐘:「協龢萬民」。《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𤼈鐘:「協龢鐘」即樂音和協之鐘。戰國竹簡表示和睦、合作,《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13:「用協保,罔又(有)怨誦(訟)。」意謂以和睦合作,(互相)保護,沒有怨恨爭訟。《清華簡一.尹誥》簡2:「我克協我友」,意謂我和我的朋友和睦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