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文言文意思
“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挟”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é/jiā

“挟”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é

1.动词 用胳膊夹住。《冯婉贞》:“操刀盾。”

2.动词 携同。《赤壁赋》:“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3.动词 怀着;藏着。《赤壁之战》:“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持虑。”

4.动词 挟制。《隆中对》:“天子以令诸侯。”

5.动词 拥有;占有。《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重器多也。”

6.动词 倚仗。柳宗元《封建论》:“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战之威。”

“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胡頰切集韻韻會檄頰切,𠀤音協。
說文俾持也。
增韻帶也,掖也。一曰輔也。
詩·大雅旣挾四鍭。
儀禮·鄕射禮兼挾乗矢。
方持弦矢曰挾。古文作接。
齊語挾其槍刈耨鎛,以旦莫從事於田野。
在掖曰挾。
 又爾雅·釋言藏也。
前漢·惠帝紀除挾書律。
秦律,敢有挾書者族。
 又廣韻懷也,護也。
孟子不挾長,不挾貴。
朱註挾者,兼有而恃之之稱。
 又會也。
晉語遇兆挾以銜骨,齒牙爲猾。
 又揚子·方言挾斯,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或器物弊,謂之挾斯。
 又集韻尸牒切,音蜨。亦持也。
左傳·宣十二年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又集韻訖洽切正韻古洽切,𠀤與夾同。亦持也。
 又集韻韻會𠀤子洽切,音啑。
 又集韻吉協切,音頰。
 又作荅切,音匝。義𠀤同。或作抸。
 又集韻韻會𠀤卽協切。與浹通。
詩·大雅使不挾四方。
挾,達也。
挾者,周匝之義,故爲達。
周禮·天官·大宰縣治象之灋于象魏,挾日而斂之。
從甲至甲謂之挾日,凡十日。
釋文又作浹。
荀子·禮論篇方皇周挾。
挾讀爲浹。匝也。
 又正韻卽涉切,音接。義同。

“挟”形意通解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