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绁”国语辞典解释
xiè
名词拘繫用的繩索。《韓非子.說疑》:「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紲紲纏索之中。」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纍紲。」
动词
拘繫、捆綁。《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 《文選.張衡.東京賦》:「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塗。」
xiè
名词拘繫牽引用的繩索、韁繩。同「紲」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私列切,音薛。說文系也。或从枼作緤。
玉篇馬韁也。凡繫縲牛馬皆曰紲。
又詩·鄘風蒙彼縐絺,是紲袢也。
疏紲袢者,去熱之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恆角而達,辟如終紲,非弓之利也。
註紲,弓䪐。
又前漢·揚雄傳亶觀夫票禽之紲隃。
註師古曰:紲與跇同。
廣韻紲亦作絏。俗作靾。
“绁”形意通解
「紲」又作「緤」,指牽引牲畜的繩索。《說文》:「紲,系也。从糸丗聲。《春秋傳》曰:『臣負羈紲』。緤,紲或从枼。」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