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绁”文言文意思
“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绁”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è

“绁”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è

1.名词 牵牲畜的绳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负羁,从君巡于天下。”

【引】缚罪人的绳索。《报任安书》:“何至自沈溺缧之辱哉。”

2.动词 捆绑。张衡《东京赋》:“子婴于轵涂。”

“绁”国语辞典解释

xiè

名词
拘繫用的繩索。《韓非子.說疑》「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紲紲纏索之中。」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纍紲。」


动词
拘繫、捆綁。《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 《文選.張衡.東京賦》「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塗。」

xiè

名词
拘繫牽引用的繩索、韁繩。同「紲」《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

“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私列切,音薛。
說文系也。或从枼作緤。
玉篇馬韁也。凡繫縲牛馬皆曰紲。
 又詩·鄘風蒙彼縐絺,是紲袢也。
紲袢者,去熱之名。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恆角而達,辟如終紲,非弓之利也。
紲,弓䪐。
 又前漢·揚雄傳亶觀夫票禽之紲隃。
師古曰:紲與跇同。
廣韻紲亦作絏。俗作靾。

“绁”形意通解

」又作「」,指牽引牲畜的繩索。《說文》:「紲,系也。从糸丗聲。《春秋傳》曰:『臣負羈紲』。緤,紲或从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