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文言文意思
“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湫(简繁同形)
拼音:qiū/jiǎo
“湫”字的古汉语解释
qiū
1.名词 水池。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诗:“南有龙兮在山湫。”
2.形容词 凉。宋玉《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jiǎo
形容词 低下。《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器尘,不可以居。”
chóu
通“愁”。《左传·昭公三年》:“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
“湫”国语辞典解释
jiǎo
參見「湫隘」 條。“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正韻卽由切集韻將由切,𠀤音啾。北人呼水池爲湫。又水名。
說文有湫水,在周地。
史記·封禪書湫淵祠朝那。
註湫淵,在安定朝那縣。
又懸瀑水曰龍湫。
又憂愁貌。
春秋·繁露陽尊隂卑篇湫湫者,悲愁之狀也。
又涼貌。
宋玉·高唐賦湫兮如風。
又唐韻子了切集韻子小切,𠀤音剿。湫,隘也。
左傳·昭元年壅閉湫底。
註湫謂氣聚,底謂氣止,皆停滯不散之意。
又昭二年湫隘器塵。
註湫,下也。
又地名。
左傳·莊十九年楚子伐黃,還及湫。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義同。
又廣韻集韻𠀤在九切,音愀。義同。一曰洩水瀆也。
又集韻兹消切,音焦。夫湫,亦地名。
又宗蘇切,音租。人名。
左傳魯有子服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