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文言文意思
“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乏(简繁同形)
拼音:fá
“乏”字的古汉语解释
fá
1.形容词 缺少;不足。《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
【又】<形使动>使……贫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形容词 疲乏。《三国演义》:“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
3.动词 荒废。《庄子·天地》:“子往矣,无乏吾事。”
“乏”国语辞典解释
fá
动词1.欠缺。例: 「乏味」 、「缺乏」 。唐.劉叉〈雪車〉詩: 「遠戍久乏糧,太倉誰為運紅粟?」
2.沒有。例: 「乏人問津」 、「回天乏術」 。
形容词
1.貧窮。例: 「貧乏」 。漢.桓寬《鹽鐵論.力耕》:「昔禹水湯旱,百姓匱乏。」
2.疲勞。例: 「疲乏」 、「困乏」 、「人困馬乏」 。
“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房法切集韻韻會扶法切,𠀤音伐。無也。孟子空乏其身。
禮·月令季春,命有司振乏絕。
註暫無日乏。
又匱也。
左傳·成二年韓厥曰:敢告不敏,攝官承乏。
註猶代匱也。
又廢也。
莊子·天地篇子往矣,無乏吾事。
戰國策不敢以乏國事。
又射者所蔽。
周禮·春官車僕大射共三乏。
註一名容,用皮爲之,王大射張三侯,每侯有乏,使持旌告獲者,藉以蔽矢也。
儀禮·鄕射禮乏參侯道。
疏三分侯道。
左傳·宣十五年文反正爲乏。
說文反止爲之,反正爲𣥄。
徐鉉曰尙書,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
通志正乃射侯,正以受矢,乏乏以藏矢,是相反也。
“乏”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丿」從「止」,與「正」字形近,但是把最上一筆寫成斜劃,造「乏」字,其義當為不正(季旭昇)。詳解: 金文從「丿」從「止」,與「正」字形近,但是把最上一筆寫成斜劃,造「乏」字,其義當為不正(季旭昇)。《左傳》:「反正為乏」,只可以解釋「乏」的字義,「正」字金文左右不分,「正」與「乏」古文字的分別在於頂上的一橫,寫成橫劃的是「正」,寫成斜劃的是「乏」。
金文通「廢」,表示荒廢,中山王方壺:「而內絕卲(召)公之業,乏其先王之祀。」《莊子.天地》:「無乏吾事」,郭象注:「乏,廢也。」《左傳.襄公十四年》:「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
戰國金文「乏」通假作「法」,表示刑法,中山王兆域銅版:「王命賈為逃乏(法),闊狹小大之□,又(有)事者官□之,進退□乏(法)者死亡(無)若(赦),不行王命者,殃襲子孫。」「逃乏」即「兆法」,表示兆域的法度、刑法,「□乏」疑為違法之意(參王輝)。
馬王堆漢帛書通作「犯」、「範」等。《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唯天不失乏(範)」,指上天不失法度。《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毋乏(犯)吾禁」,表示不要侵犯我的禁令。
《說文》:「乏,《春秋傳》曰:『反正爲乏。』」段玉裁注:「此說字形而義在其中矣。不正則爲匱乏。」按此說只能解釋小篆字形。參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