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文言文意思
“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乎”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乎”字的古汉语解释

1.介词 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舟中。”《师说》:“生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沂,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捕蛇者说》:“吾尝疑是。”

2.助词 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

3.<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乎”国语辞典解释

介词
相當於「於」例: 「合乎規定」「出乎意料」《戰國策.燕策二》「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唐.韓愈〈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助词
1.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相當於「嗎」「呢」《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院記〉:「盍馳往油畫院一觀普、法交戰圖乎?」

2.用於句尾,表示反詰的語氣。《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3.用於句尾,表示召喚的語氣。《論語.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4.用於句尾,表示推測的語氣。《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宋其亡乎?幸而後敗。」

5.用於句中,表示停頓。《文選.陸機.文賦》「同橐籥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 宋.周敦頤〈愛蓮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用於形容詞後,表示讚美的語氣。《論語.八佾》「郁郁乎文哉!」 《孟子.滕文公上》「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

叹词
表示感歎的語氣,相當於「啊」《論語.子罕》「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清.袁枚〈祭妹文〉:「天乎!天乎!而竟已乎!」

(一)之又音。

“乎”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湖。
說文兮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
徐曰凡名兮皆上句之餘聲。
廣韻極也。
 又疑辭。
詩·邶風胡爲中露。
戰國策彈鋏歸來
 又呼聲。如魯論,參,使之類。
 又荒烏切。與呼同。
詩·大雅小子。
陸德明·音義於音烏,音呼。
吳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曰:徊復翔兮,游飇去復反兮。於,今經史於戲,於虖,嗚虖,嗚嘑,於相通,皆歎辭。

“乎”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三小豎(以◎表示),「」象樹枝之形,全字象枝柯在疾風中激發的呼呼聲,上面的小豎象風聲(參夏淥)。「」也是聲符(劉釗)。「」是「」的初文。

詳解: 甲金文從「」從三小豎(以◎表示),「」象樹枝之形,夏淥認為全字象枝柯在疾風中激發的呼呼聲,上面的小豎象風聲。「」也是聲符(劉釗)。「」是「」的初文。一說字形象高聲呼叫時聲音上揚,氣上出之形(許慎、楊樹達)。

  甲骨文用作動詞,表示命令、召喚,《合集》6946:「其乎(呼)王族來。」金文表示召也,典籍作「」,《說文》作「𧦝」。豆閉簋:「王乎(呼)內史冊命豆閉。」又用作人名。

  後一般用作語氣詞。《說文》:「乎,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