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文言文意思
“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态”字

繁体:简化方式:声旁替代

拼音:tài

“态”字的古汉语解释

tài

1.名词 姿态;态度。《阿房宫赋》:“一肌一容,尽极妍。”

2.名词 形态;形状。《病梅馆记》:“以疏为美,密则无。”

【态臣】佞媚奸诈之臣。

“态”国语辞典解释

tài

名词
1.情狀。例: 「事態」「形態」「姿態」

2.語法學上指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行為動作與主體的關係。一般分為兩種:(1)主動態:行為動作由主體發出。例: 「他玩球。」 (2)被動態:動作由主體承受。例: 「球被他玩。」 中文的被動態常用「被」「給」 等虛詞來表示。

“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他代切,音貸。
說文意也。从心从能。
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或从人作㑷。
 又集韻乃代切,音耐。義同。
 又叶徒故切,音度。
司馬相如·子虛賦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𠫷受詘,殫覩衆物之變態。
 又叶他計切,音替。
戰國策科條旣備,民多僞態。
楚辭·九章懲於羹者而吹𩐒兮,何不變此志也。欲釋階而登天兮。猶有曩之態也。
 又叶他禮切,音體。
司馬相如·封禪書白質黑章,其義可喜。旼旼穆穆,君子之態。
 又叶土宜切,音梯。
屈原·離騷忳鬰悒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爲此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