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文言文意思
“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萧”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āo

“萧”字的古汉语解释

xiāo

1.名词 一种蒿类植物。《诗经·采葛》:“彼采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形容词 冷清;凄凉。《岳阳楼记》:“满目然。”

3.名词 姓。

【萧墙】宫内当门的小墙,代称内部。

“萧”国语辞典解释

xiāo

名词
1.一種香草。即艾蒿。《說文解字.艸部》「蕭,艾蒿也。」 《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唐.孔穎達.正義:「陸璣云:『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

2.姓。如南朝梁有蕭統。

形容词
1.寂寥、冷清。例: 「蕭索」「蕭瑟」「景氣蕭條」 。晉.劉伶〈北芒客舍詩〉:「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

2.莊嚴、恭謹。通「肅」《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三國魏.何晏.集解:「鄭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

“萧”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蘇彫切集韻先凋切,𠀤音簫。艾蒿也。
詩·王風彼采蕭兮。
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
禮·郊特牲蕭合黍稷,臭陽達于牆屋。
 又詩·小雅蕭蕭馬鳴。
聲也。
 又前漢·食貨志江淮之閒,蕭然煩費。
蕭然猶騷然,勞動之貌。
 又蕭條,寂寥貌。
宋玉·九辨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隂令促,急風疾暴也。
 又論語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
何晏註蕭之言肅也,牆謂屛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屛而加肅敬。
 又斧名。
左思·魏都賦蕭斧戢柯以柙刃。
說文註蕭斧,芟艾之斧也。
 又國名。
左傳·文十四年宋高哀爲蕭封人。
蕭,宋附庸國。
 又關名。
前漢·武帝紀北出蕭關。
 又姓。
潛夫論蕭氏,殷舊姓也。
 又叶音修。
毛詩·古音考冽彼下泉,浸彼苞蕭。叶下周。
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叶下憂。◎按周禮·地官·甸師蕭茅註:鄭讀所六反,至杜子春始讀爲簫。

“萧”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香蒿。

詳解: 從「」,「」聲,本義為香蒿。《說文》:「艾蒿也。从艸,肅聲。《詩‧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陸璣疏:「今人所謂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葉,莖麤,科生,多者數十莖。

  「」可表示清靜冷落。晉劉伶〈北芒客舍〉:「蚊蚋歸豐草,枯葉散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