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怏”文言文意思
“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怏(简繁同形)
拼音:yàng
“怏”字的古汉语解释
yàng
形容词 不满。《战国策·越策》:“辛垣衍怏然不说。”
【怏然】不满意、不服气的样子。
【怏悒】心中忧郁压抑,闷闷不乐的样子。
“怏”国语辞典解释
yàng
副词不滿、不服氣。《說文解字.心部》:「怏,不服懟也。」 《戰國策.趙策三》:「辛垣衍怏然不悅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形容词
失意、惆悵。《廣韻.上聲.養韻》:「怏,怏悵也。」
动词
勉強、泥求。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八齣:「教俺迷留沒亂的心嘈雜,無夜無明怏著他。」
“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亮切,央去聲。說文不服懟也。从心央聲。
廣韻怏,悵也。
增韻情不滿足也。
前漢·石顯傳塞其怏怏心。
又通作鞅。
前漢·韓信傳居常鞅鞅。
周亞夫傳此鞅鞅者,非少主臣。
又廣韻於兩切集韻韻會正韻倚兩切,𠀤音鞅。義同。
又集韻類篇𠀤於良切,音央。央然自大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