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文言文意思
“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藻(简繁同形)
拼音:zǎo
“藻”字的古汉语解释
zǎo
1.名词 一种水草。《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2.名词 文采。《汉书·叙传上》:“摛藻如春华。”
【又】修饰。《晋书·嵇康传》:“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藻饰】修饰;装饰。修饰文词。
【藻思】文才;文思。
“藻”国语辞典解释
zǎo
名词1.水草植物的總稱。例: 「水藻」 、「綠藻」 、「海藻」 。唐.杜甫〈早行〉:「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
2.華麗的文彩。《文選.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3.文辭、文章。例: 「詞藻」 。《文選.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动词
參見「品藻」 條。
“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𠀤子皓切,音早。說文水草也。
詩·召南于以采藻。
箋藻之言澡也。
陸璣云生水底。
又班固·東都賦鋪鴻藻。
陸機·文賦序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
註孔安國·尚書傳曰:藻,水草之有文者,以喻文焉。
又後漢·劉陶傳武旅有鳧藻之士。
註鳧得水藻,言喜悅也。
又韻會今屋上覆橑,謂之藻井。
風俗通宮室象東井,刻荷蔆水草,所以厭火也。
張衡·西京賦蒂倒茄于藻井。
又藻藉,所以薦玉者。詳藉字註。
又姓。
正字通南北朝有藻重。
又集韻側絞切,音爪。義同,或作薻、𧅂。
干祿字書俗作𦸼。
又𧀉。
“藻”形意通解
略說: 小篆從「艸」從「水」,「巢」聲。或體從「艸」,「澡」聲。本義是水藻。詳解: 小篆從「艸」從「水」,「巢」聲。或體從「艸」,「澡」聲。本義是水藻。《說文》:「𧃡,水艸也。」如《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鄭玄箋:「藻,水草也。」《後漢書.班彪列傳》:「發蘋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
「藻」表示華采、華美。如《山海經.西山經》:「洛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多白蛇。」郭璞注:「藻玉,玉有符彩者。」《文心雕龍.原道》:「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藻」表示文采。如《文選.曹子建〈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李善注:「藻,文采也。」又指文辭、文章。如《漢書.敘傳上》:「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顏師古注:「藻,文辭也。」《文選.孫興公〈游天台山賦序〉》:「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懷。」
「藻」還表示修飾。如西晉張華〈女史箴〉:「斧之藻之,克念作聖。」《晉書.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藻」通「璪」,指古代帝王冠冕前用來貫玉的五彩絲繩。《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孔穎達疏:「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