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文言文意思
“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躁”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ào

“躁”字的古汉语解释

zào

1.形容词 急躁;不安静。《论语·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谓之。”

2.形容词 躁动。《兰亭集序》:“虽趣舍万物,静不同。”

3.形容词 不专心。《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4.形容词 狡猾。《荀子·富国》:“者皆化而悫。”

【躁竞】急于争夺权势;好胜争强。

“躁”国语辞典解释

zào

形容词
1.性急、不冷靜。例: 「暴躁」「煩躁」「急躁」《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2.狡猾。《易經.繫辭下》「躁人之辭多。」

动词
動、擾動。《淮南子.精神》「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 三國魏.王基〈戒司馬景王書〉:「心靜則眾事不躁,思慮審定,則教令不煩。」

“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到切,音竈。
說文作趮,疾也。今俗別作。非是。
釋名,燥也。物燥乃動而飛揚也。
易·繫辭人之辭多。
禮·月令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
,猶動也。
 又齊語淫暴。
,謂擾也。

“躁”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同「」,表示疾速。

詳解: 從「」,「」聲。「」同「」,表示疾速。如《周易.說卦》為決躁」,王引之《經義述聞》云:「決、躁皆疾也。象雷之迅,故為決躁。《說文》:『趮,疾也。』趮與躁同。《史記.天官書》:「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

  「」多表示急躁、不冷靜。如《論語.季氏》:「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意謂螃蟹有六隻腳、兩隻螯,但是除了蛇、鱔的洞穴以外,就沒有寄住的地方,這是因為心思浮躁的原因。

  「」也表示躁動、擾動。《廣雅.釋詁三》:「躁,擾也。」如《淮南子.精神》:「七月而成,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唐代柳宗元〈天對〉:「躁川靜谷,形有高庳。

  「」還表示動亂、不安定。如《逸周書.謚法》:「好變動民曰躁。《韓非子.亡徵》:「君不肖而側室賢,太子輕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則國躁。國躁者,可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