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国语辞典解释
qí
名词腳上多出的腳趾頭。《說文解字.足部》:「跂,足多指也。」 《莊子.駢拇》:「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
副词
蟲爬行徐緩的樣子。通「蚑」 。《史記.卷一一〇.匈奴列傳》:「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而辟危殆。」
qì
动词踮腳、提起腳跟。通「企」 。《詩經.衛風.河廣》:「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支切集韻韻會翹移切,𠀤音歧。說文足多指也。
莊子·騈拇篇故合者不爲騈,而枝者不爲跂。
又集韻與蚑同。蟲行也。
前漢·禮樂志跂行畢逮。
註凡有足而行者稱跂行也。
淮南子·原道訓跂行喙息。
又集韻韻會𠀤章移切,音支。
莊子·馬蹄篇蹩躠爲仁,踶跂爲義。
註皆用心力爲仁義之貌。
又集韻輦尒切,音邐。義同。
又廣韻丘弭切集韻遣尒切。𠀤與企同。望也。
類篇舉踵也。
詩·衞風跂予望之。
傳跂足則可以望見之。
禮·檀弓不至焉者,跂而及之。
又國名。
山海經跂踵國,在拘纓東。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去智切,音吱。垂足坐。
又舉足望。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緩走。亦作𩨝。
又竭戟切,音劇。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