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言文意思
“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áo

“毛”字的古汉语解释

máo

1.名词 动植物表皮所生的丝状物。《柳毅传》:“恨无羽,不能奋飞。”

2.名词 头发;胡须。《子鱼论战》:“君子不重伤,不禽二。”

3.名词 草木。《愚公移山》:“曾不能毁山之一,其如土石何?”

4.名词 五谷;庄稼。《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成语有“不之地。”

“毛”国语辞典解释

máo

名词
1.動植物表皮或果實表皮所生的絲狀物。例: 「羊毛」「羽毛」「桃子的果皮上有很小的細毛。」

2.特指人身上的鬚髮。例: 「眉毛」「鬢毛」「睫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3.地面上可發育生長之地被植物或作物的泛稱,多指五穀、蔬菜。例: 「不毛之地」 。宋.辛棄疾〈鷓鴣天.石壁虛雲積漸高〉詞: 「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4.借指走獸、獸類。《禮記.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

5.我國錢幣中「角」 的俗稱。如一角稱為「一毛」

6.姓。如漢代有毛亨。

7.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驚慌失措的樣子。例: 「把他嚇毛了。」

2.生氣、發怒、急躁的樣子。例: 「毛毛躁躁」「別把我惹毛了!」 《官場現形記》第一五回:「若把老爺弄毛了,他一動氣,要頂真辦起來,你們吃得住嗎?」

3.粗糙的、未加工的。例: 「毛米」「毛貨」「毛胚」

4.約略、不純的。例: 「毛利」「毛重」

5.小。例: 「毛孩子」「毛丫頭」「毛毛雨」「毛驢」

“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旄。
說文眉髮之屬,及獸也。
釋名,貌也,冒也,在表所以別形貌,自覆冒也。
詩·小雅不屬于
者,體骨之餘氣末屬也。
周禮·秋官司儀王燕,則諸侯
鄭註謂以須髮坐也。
齊語班序顚,以爲民紀。
顚,頂也。,髮也。次列頂髮之白黑,使長幼有等。
 又髮班白曰二
禮·檀弓古之征伐者,不獲二
 又獸爲蟲。
周禮·地官以土會之灋,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動物宜物。
物,貂、狐、貒、貉之屬,縟者也。
禮·月令孟秋之月,其蟲
 又樂記羽者嫗伏,者孕鬻。
正義曰羽,鳥也。,獸也。
 又犧牲純色曰
史記·三王世家魯有白牡、騂剛之牲,羣公不
何休曰:不,不純也。
 又草也。
左傳·隱三年㵎溪沼沚之
 又昭七年食土之,誰非君臣。
 又桑麻五穀之屬皆曰
周禮·地官·載師凡宅不者,有里布。
鄭司農云:謂不種桑麻也。
公羊傳·宣十二年錫之不之地。
者,磽确不生五穀。
 又崔豹·古今注地以名山爲輔,石爲之骨,川爲之脈,草木爲之
 又去
詩·魯頌炰胾羹。
炰,爛去其而炰之。
 又柔,羊也。
禮·曲禮羊曰柔
 又莎草曰地。見廣雅
 又扻,鹽草也。見雷斆·炮炙序
 又高麗方言謂苧曰,苧布曰施背,見雞林類事
 又閩南人謂曰膜。見井觀瑣言
 又梵言欽跋羅,此云。顩缽羅,西域記云織細羊。褐賴縭,西域記云織野獸
 又國名。
 又姓。
左傳·僖二十四年魯衞耼,文之昭也。
廣韻周武王弟公,後以爲氏。本居鉅鹿,避讎滎陽。漢亨治,作訓詁傳以授從子萇,時稱亨爲大公,萇爲小公。
 又竹名。
顧愷之·竹譜南嶺有竹。
劉美之·續竹譜竹,生武夷山。
李商隱詩武夷洞裏生竹。
 又與髦通。
儀禮·士喪禮馬不齊髦。
今文髦爲
亦作㲝。
周禮·天官·司裘註中秋鳥獸㲝毨。
亦作旄。
史記·夏本紀羽旄齒革。
 又集韻莫報切,音帽。擇也。鄭康成說或从手作㧌。通作芼。
 又蒙晡切,音模。
佩觿集河朔謂無曰
後漢·馮衍傳饑者食。
太子賢曰:案衍集作無,今俗語猶然者,豈古語亦通乎。當讀如模。
集韻又作𦒷。考證:〔史記·夏本紀羽𣬵齒革。〕 謹照原文𣬵改旄。

“毛”形意通解

略說:」象人的毛髮及禽獸的羽毛。

詳解: 象毛髮或獸毛之形,後為漢字部首。《說文》:「毛,眉髮之屬及獸毛也。象形。凡毛之屬皆从毛。

  金文「」象人獸毛髮之形,豎筆下或加點以作裝飾,如毛弔盤。戰國文字中附加點延長為短橫,例如上博簡或包山楚簡等字形。

  金文「」字用作國名,文王子毛叔鄭封於毛,其後以「」為氏,地在今河南省宜陽縣。班簋:「王令毛白(伯)更(賡)虢城公服。」意指王命令毛伯繼任虢城公之職。「」又可用作人名,召伯毛鬲:「召白(伯)毛乍(作)王母尊鬲。」另金文「」可讀為「」,指旗杆頂上的犛牛尾製成的飾物。如嫊奚鼎中「毛兩」即作此解。

  由於毛髮多細碎,因此「」字按其特徵引申出細微之意,如毛細管、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