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文言文意思
“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áo

“毫”字的古汉语解释

háo

1.名词 长而尖的细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之末。”

2.名词 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之木,生于末。”《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而莫取。”

3.名词 毛笔。袁宏道《答王百谷》:“方且挥命楮,恣意著述。”

4.量词 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毫光】光线四射如毫毛。

“毫”国语辞典解释

háo

名词
1.細而尖的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2.毛筆。例: 「狼毫」《紅樓夢》第八七回:「便叫雪雁將外邊桌上筆硯拿來,濡墨揮毫,賦成四疊。」

3.公制中表示度、量、衡等單位的千分之一。例: 「毫米」「毫克」「毫安培」

4.秤或戥子桿上的提繩。為秤鉤或秤盤與秤錘間的支點。分頭毫、二毫、三毫。

5.俗稱輔幣一角為「一毫」

6.姓。如漢代有毫康。

形容词
極小、極細微。漢.王充《論衡.案書》「采毫毛之善,貶纖芥之惡。」


副词
一點點。例: 「毫不在意」「毫無頭緒」「毫不相干」

“毫”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刀切,音豪。長銳毛也。
老子·道德經合抱之木,生於末。
前漢·鮑宣傳有益毛。
 又言物細曰秋,言至秋極纖細也。
孟子明足以察秋之末。
莊子·知北遊爲小,待之成體。
前漢·高帝紀沛公入關,秋無犯。
 又謝察微·算經十絲曰,十曰釐。
禮·經解差若釐,謬以千里。
晉書·虞預傳釐之失。
 又筆謂之
陸機·文賦或含而邈然。
唐書·劉知幾傳每記事載言,則閣筆相視,含不斷。
 又蘸筆曰濡,落筆曰揮
 又姓。漢康,封安陽侯。
 又修,狗名。
西京雜記李亨好馳駿狗,有修、釐睫、白望、靑曹之名。
說文作豪。籀文作
正字通、豪雖通,然山海經豪豬可借,孟子豪傑之士,淮南子智過百人謂之豪,當用豪,俗溷爲一,非。
 又姓譜、豪分二姓。考證:〔陸機·文賦或含而渺然。〕 謹照原文渺改邈。

“毫”形意通解

本義為長而銳的毛。《集韻》:「毫,長銳毛也。」古籍與「」通用,表示長而細的毛,以及作為重量、長度單位。《禮記.經解》:「差若豪氂,繆以千里。」陸德明釋文:「豪,依字作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