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文言文意思
“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抄(简繁同形)
拼音:chāo
“抄”字的古汉语解释
chāo
1.动词 叉取。李白《大猎赋》:“抄獑猢,揽貊(豸国)。”
2.动词 掠夺。《后汉书·郭伋传》:“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
3.动词 从侧面或近路过去。
4.动词 用匙取物。韩愈《赠刘师服》诗:“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5.动词 誊写,抄录。《晋书·纪瞻传》:“好读书,或手自抄写。”
6.量词 古代十撮为一抄。《孙子算经》:“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
【抄暴】劫掠滋扰。《后汉书·南匈奴传》:“而匈奴转盛,抄日增。”
【抄撮】1.摘录,摘抄。2.超拔。3.微细。《刘子·从化》:“钧石虽平,不能无抄之较。”
【抄掇】摘录。《新唐书·儒学传下》:“魏孙炎始因旧书擿类相比,有如抄,诸儒共非之。”
【抄夺】抢劫。《南齐书·张敬儿传》:“百姓既相抄。”
【抄掠】抢劫,掠取财物。《魏书·太祖记》:“抄诸郡。”
“抄”国语辞典解释
chāo
动词1.攻擊、掠取。例: 「包抄」 。《後漢書.卷三一.郭伋傳》:「時匈奴數抄郡界,邊境苦之。」
2.以匙或手拿取東西。唐.杜甫〈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詩: 「飯抄雲子白,瓜嚼水精寒。」 《西遊記》第七四回:「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磨一磨。」
3.從側面或便捷的路過去。例: 「抄捷徑」 、「抄近路走」 。
4.謄寫。例: 「抄寫」 。《水滸傳》第八五回:「教把眾頭領的姓名,都抄將來,盡數封他官爵。」
5.襲用、沿用。例: 「這件事的情況特殊,處理方法應當不同,豈能照抄!」
6.扣押、沒收。《水滸傳》第二二回:「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 《文明小史》第四回:「難道大公祖不問皂白,就拿他凌遲碎剮,全門抄斬嗎?」
7.一種烹飪方法。把食物迅速在沸水中白煮一下,隨即撈起。此法北方人稱為「抄」 ,廣東人稱為「烚」 。
名词
1.古代的容積單位。十撮為一抄。後泛指少量、少許。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與你一抄碎金子,與你做酒錢。」
2.姓。如明代有抄思。
“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正韻楚交切集韻初交切,𠀤與鈔同。叉取也。杜甫詩飯抄雲子白。
韓愈詩匙抄爛飯穩送之。
又廣韻略取也。
魏志·太祖紀註抄略諸郡。
又增韻謄寫也。
通俗文遮取謂之抄,寫錄之目亦謂之抄。
又姓。明永樂中有舉人抄思。
又集韻楚絞切,音炒。抄掠也。
又唐韻初教切集韻韻會楚教切,𠀤鈔去聲。亦略取也。
又集韻桑何切,音娑。摩挱之挱亦省作抄。
集韻或作摷。本作鈔。
“抄”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少」聲。「抄」本同「鈔」,表示叉取,引申表示掠奪。詳解: 從「手」,「少」聲。「抄」本同「鈔」,表示叉取。《集韻.爻韻》:「鈔,《說文》:『叉取也。』或作抄。」引申表示掠奪。《廣韻.效韻》:「抄,略取也。」如《後漢書.耿弇列傳》:「並縱兵抄掠,斬首數千級,收馬牛十餘萬頭。」《宋書.天文志》:「是時慕容超僭號於齊,侵略徐、兗,連歲寇抄,至于淮、泗。」
「抄」表示謄寫、抄錄。如《西京雜記.第六》:「今抄出為二卷,名曰《西京雜記》,以裨《漢書》之闕。」《抱樸子.論仙》:「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淮南王抄出以作《鴻寶枕中書》。」引申表示抄襲、剽竊。如《紅樓夢》第84回:「那些童生都讀過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襲。」
「抄」表示繞道、從側面或近路過去。如《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陽嘉元年冬,耿曄遣烏桓親漢都尉戎朱廆率眾王侯咄歸等,出塞抄擊鮮卑,大斬獲而還。」《晉書.閻鼎傳》:「鼎得書,便欲詣洛,流人謂北道近河,懼有抄截,欲南自武關向長安。」
「抄」也表示用勺、匙等取物。《正字通.手部》:「抄,以匕抄取粒物也。」如唐代韓愈〈贈劉師服〉:「匙抄爛飯穩送之,合口軟嚼如牛呞。」元代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我,我,我,一匙匙都抄徧。」又指把手掌合攏取物。如《西遊記》第75回:「他就著那澗崖石上,抄一把水,磨一磨,口裏又念一聲,說他那扛子到此還不曾顯個神通。」
「抄」表示雙手交叉。如唐代張保嗣〈戲示諸妓〉:「抄手向前咨大使,這回不敢惱兒郎。」《敦煌變文集.舜子變》:「舜子抄手啟阿耶:『阿耶若取得計阿孃來,也共親阿孃無二!』」
「抄」還表示搜查、沒收。如《水滸全傳》第22回:「那時做押司的,但犯罪責,輕則刺配遠惡軍州,重則抄扎家產,結果了殘生性命。」《紅樓夢》119回:「所抄家產,全行賞還。」
「抄」可作量詞。古代以十撮為一抄。《孫子算經.卷上》:「十圭為一撮,十撮為一抄,十抄為一勺。」後表示少量的量詞。如唐代張鷟〈游仙窟〉:「莫言長有千金面,終歸變作一抄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