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怊”文言文意思
“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怊(简繁同形)
拼音:chāo
“怊”字的古汉语解释
chāo
1.形容词 心无所依,失意。《庄子·天地》:“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2.形容词 悲伤。《楚辞·九章·哀郢》:“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
【怊怅】同“惆怅”。失意。《楚辞·九辩》:“心摇悦而日幸兮,然怊而无冀。”
【怊怊】1.表遥远。《楚辞·九思·守志》:“乌鹊惊兮哑哑,余顾瞻兮怊。”2.表怅惘。《魏书·阳尼传》:“心怊而惕惕兮,志悯悯而绵绵。”
“怊”国语辞典解释
chāo
形容词惆悵失意。《莊子.天地》:「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
动词
悲傷。《楚辭.屈原.九章.哀郢》:「發郢都而去閭兮,荒忽其焉極。」
“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敕宵切集韻韻會癡宵切,𠀤音超。說文悲也。
字林悵也。
又玉篇敕憍切,音超。義同。
又廣韻尺招切集韻韻會正韻蚩招切,𠀤音弨。
集韻奢也。一曰怊悵,失意。
又集韻田聊切,音迢。
莊子·天地篇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郭象讀。
又韻補叶丑鳩切,音抽。
皮日休·悼賈誼文浮沅波之潝洫兮,或漾棹以夷猶。望靈均之沒所兮,𧢘其心之怊怊。◎按徵音之癡,商音之蚩,最難分別,癡在舌上,蚩在正齒。近日字書莫辨此,徹穿二母,往往易混。正韻切此字,有商音而無徵音,蓋未講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