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文言文意思
“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潮”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áo

“潮”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o

1.名词 海水定时涨落叫潮。枚乘《七发》:“江水逆流,海水上。”

2.形容词 潮湿。范成大《没冰铺晚晴月出晓复大雨上漏下湿不堪其忧》诗:“旅枕梦寒涔屋漏,征衫润冷炉熏。”

【潮信】即潮汐。因其涨落有定时,故称“潮信。”

【潮音】潮声。后多指僧众诵经之声。

“潮”国语辞典解释

cháo

名词
1.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響而定時漲落的現象。例: 「潮汐」「潮起潮落」

2.像潮水般洶湧起伏的形勢。例: 「思潮」「學潮」

形容词
1.微溼。《紅樓夢》第三五回:「大清早起,在這個潮地方站了半日,也該回去歇息歇息了。」

2.技藝不高或物質的成色低劣。例: 「他的手藝潮。」 《紅樓夢》第一〇五回:「潮銀五千二百兩。赤金五十兩。」

“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直遙切集韻韻會馳遙切,𠀤音晁。
說文水朝宗於海。
王充·論衡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而爲
初學記水朝夕而至曰
皇極經世者,地之喘息也。隨月消長,早曰,晚曰汐。
 又州名。
廣輿記本南海揭陽地,隋曰州,唐曰陽,明爲州府。
 又伺,雞名。
述異記雞,水上則鳴。
 又望,魚名,出台州臨海縣。
說文本作𣶃。

“潮”形意通解

略說:」從「」,「」聲,本義是潮水,指海水受日月引力而定時漲落的現象。

詳解:」從「」,「」聲,本義是潮水,「潮汐」是海水定時漲落的現象,指在月球和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海洋水面周期性的漲落現象。在白晝的稱潮,夜間的稱汐。《皇極經世》:「隨月消長,早曰潮,晚曰汐。」「」古作「𣶃」、「」,《集韻》:「𣶃,《說文》『水𦩻宗于海。』隸作潮,通作朝。」清桂馥《義證》:「言水赴海,亦如諸侯之見也。《詩》『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箋云:『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徐鍇《說文繫傳》:「𣶃,今俗作潮。《汗簡》亦收古文「𣶃」於「」字下。參見「」、「𣶃」。

  由於潮水變化多端,人們往往喜歡觀潮。在潮水裡游水作戲稱為「弄潮」,陸游〈一落索〉:「此身恰似弄潮兒,曾過了千重浪。」意謂自己就像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經歷過無數風浪。

  「潮州市」位於廣東省,因為潮水往而復來而得名。《元和郡縣志》:「以潮流往復,因以為名。

  後世用潮水的流動比喻社會及時勢所趨,「潮流」表示時尚,粵語單說「」可表示時髦。

  「」引申有潮濕之意,「潮黏黏」即潮濕黏糊的樣子。秦兆陽《姚良成》:「它那樹腳下是塊小坪坪,有很厚的潮黏黏的土。」梅雨時節又稱「黃梅天」、「霉雨」,東西變得潮濕,稱為「發潮」、「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