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文言文意思
“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巢”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háo

“巢”字的古汉语解释

cháo

1.名词 鸟类、虫类等的窝。《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维鸠居之。”

2.动词 筑巢;造窝。《涉江》:“燕雀、乌鹊,堂坛兮。”

3.名词 远古人类的居处。《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氏。”

【巢居】原始时代人没有房屋,栖宿于树上,称巢居。

【巢燧】有巢氏和燧人氏,传说中的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

【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是尧时的隐士。尧想让位给他们,都不接受。诗文中多引作隐居不仕的典故。

“巢”国语辞典解释

cháo

名词
1.鳥類、昆蟲或其他動物的窩。《說文解字.巢部》「巢,鳥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例: 「鳥巢」「蜂巢」《詩經.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蒿、柏葉,上民冢柏及榆樹上為巢。」

2.住處。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 「余既還山尋故巢,君亦歸家渡渭橋。」 《新唐書.卷一六六.列傳.杜佑》「不數月必覆賊巢。」

3.樂器名,吹管樂器。屬於笙類的一種。《新唐書.卷二一.禮樂志十一》「七曰匏,為笙,為竽,為巢。巢,大笙也。」

4.姓。如東漢時有巢堪。

动词
築巢。《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鴝鵒來巢。」

“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鋤交切,音鄛。
說文鳥在木上曰,在穴曰窠。从木象形。
詩·召南維鵲有,維鳩居之。
禮·禮運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檜
古史考許由夏常居,故號父。
 又國名。
周書序伯來朝。
殷之諸侯。
 又湖名。
括地志廬州縣有湖。
 又樂器。
爾雅·釋樂大笙謂之
,高也。言其聲高也。
 又車名。
左傳·成十六年楚子登車以望晉軍。
車,車上爲櫓。
 又姓。
廣韻氏之後。
史記·三皇紀氏,有天下者之號。
 又菜名。
陸龜蒙詩序蜀疏有兩,大卽豌豆之不實者,小生稻畦中。一曰野蠶豆。
 又廣韻士稍切,音㑿。棧閣也。
 又集韻莊交切,音𥊌。大笙也。
 又韻會子小切正韻子了切,𠀤音勦。國名。
 又叶牀魚切,音鋤。
崔駰·反都賦大漢之初,雍土是居。京平之世,鴝鵒來
 又叶鋤尤切,音愁。
宋玉·高唐賦王雎鸝黃,正冥楚鳩。姊歸思婦,垂雞高說文本字。木上从𦥑作。

“巢”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象鳥巢在樹上。本義是鳥巢。

詳解: 甲骨文從「」從「」,象鳥巢在樹上。殷墟甲骨文未見單獨使用的「」,只用為偏旁,字形參見「」。周原甲骨的「」字形稍殘,但仍可看出和殷墟甲骨的字形相近。金文構形與甲骨文同,「」上三劃有稍為彎折者,為後世字形所本。《說文》:「巢,鳥在木上曰巢。」本義是鳥巢。

  甲骨文疑用為方國名,周原甲骨H11:110「征巢」。金文用為國名,如䌛侯鼎:「䌛侯隻(獲)巢。

  帛書「」表示巢穴義,見《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261行:「未有巢者,煮一斗棗、一斗膏,以為四斗汁,置般(盤)中而居(踞)之,其蟲出。」整理者注:「巢,當指瘻管,古人以為蟲巢。

  傳世文獻「」表示本義的例子如《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呂氏春秋.應同》:「夫巢覆卵毀,則鳳凰不至。」又泛指昆蟲、動物的巢穴,如《漢書.五行志》:「成帝建始四年九月,長安城南有鼠銜黃蒿、柏葉,上民冢柏及榆樹上為巢,桐柏尤多。

  「」可作動詞,表示棲息。如《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又表示築巢,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有鸜鵒來巢。

  傳說在遠古時代,有巢氏教授人民構木為巢居於樹上,以避免野獸侵襲。《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搆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故「」可表示先民在樹上築建的居所,引申為簡陋的住所。如《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

  「」是古代的樂器名,指巢笙。《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也是古國名和古地名。如《尚書.仲虺之誥》:「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左傳.成公七年》:「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

  「」後還表示敵人或盜賊棲身之處。如《新唐書.李靖傳》:「若直取丹楊,空其巢窟,惠亮等自降。《宋史.張闡傳》:「(張)闡建策造戰艦,以大艦為營,小艦出戰,乘水涸直擣賊巢,賊勢以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