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文言文意思
“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áo

“矛”字的古汉语解释

máo

名词 古代一种兵器。《韩非子·难一》:“吾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矛”国语辞典解释

máo

名词
1.古代一種直刺兵器。長柄,有青銅或鐵製的利刃。例: 「長矛」《文選.枚乘.七發》「白刃磑磑,矛戟交錯。」 《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隨即披挂持矛上馬,引一千餘人,逕出北門。」

2.二一四部首之一。

“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𠀤音謀。
說文也。建於兵車,長二丈,象形。
徐曰鉤兵也。
書·牧誓立爾
長,故立之於地。
詩·秦風鋈錞。
三隅也。
禮·曲禮戟者前其鐓。
如鋋而三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常有四尺,夷三尋。
八尺曰尋,倍尋爲常。酋夷,長短名。
史記·仲尼弟子傳越使大夫種以屈盧之賀吳王。
尉繚子制談篇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戟也。
揚子·方言,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閒謂之鍦,或謂之鋋,或謂之鏦。
 又言不相副曰盾。
韓非子·難一篇楚人譽其盾之堅曰: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之利曰: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此盾之說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杓端有兩星,一內爲招搖,一外爲盾天鋒。
招搖爲天,近北斗者也。
 又藥名。
本草綱目,一名鬼箭。
李時珍曰齊人謂箭羽爲衞,此物幹有直羽如箭羽,刃自衞之狀,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