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文言文意思
“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饥”字

拼音:

“饥”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饿;饥饿。《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不寒。”

2.名词 饥荒;谷物歉收;年成不好。《论积贮疏》:“世之有穰,天之行也。”

“饥”国语辞典解释

形容词
餓。《說文解字.食部》「飢,餓也。」 例: 「飢餓」「飢渴」「飢腸轆轆」 。唐.孟郊〈蚊〉詩: 「五月中夜息,飢蚊尚營營。」


名词
姓。如漢代有飢恬。

名词
五穀歉收的荒年。《說文解字.食部》「饑,穀不熟為饑。」 例: 「饑荒」「饑饉」 。清.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先外祖家素不潤,歷年饑大凶,益窘乏。」


形容词
餓。通「飢」《商君書.戰法》「民倦且饑渴。」

“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居夷切韻會居狋切,𠀤音肌。
玉篇餓也。
書·舜典黎民阻飢。
爾雅·釋天穀不熟爲飢。
五穀不成。
仍飢爲荐。
連歲不熟。
韓詩外傳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飢。
 又正字通國名。西伯伐飢國,滅之。
 又姓。
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飢氏。
 又漢有大豪飢恬。○按說文飢、饑二字,飢訓餓,居夷切,饑訓穀不熟,居衣切。汪來虞方伯說,饑饉之饑从幾,飢渴之飢从几,諸韻書俱分列支微兩韻,止集韻飢字訓或从幾,經傳頗通用。長箋云:近代喜茂密者通作饑,趨𥳑便者通作飢,遂成兩謬。經傳不誤,恐傳寫之譌也。
集韻別作𩚮。龍龕同𩚚。
考證:〔左傳·定二年殷人七族,有飢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人改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