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国语辞典解释
yà
动词1.迎接。《左傳.成公十三年》:「及侯麗而還,迓晉侯于新楚。」 《宋史.卷一六四.韓世忠傳》:「於是召梁氏入,封安國夫人,俾迓世忠,速其勤王。」
2.抵禦、迎擊。《書經.牧誓》:「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迓”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韻會正韻五駕切集韻魚駕切,𠀤音訝。說文相迎也。
書·盤庚予迓續乃命于天。
又洛誥旁作穆穆迓衡。
註言迎治平也。
又通作訝。
周禮·秋官·訝士註訝,迎也,士官之掌迎四方賔客者。
又通作御。
詩·召南百兩御之。
又小雅以御田祖。
又通作衙。
周禮·夏官·田僕設驅逆之車註驅禽使前趨獲,逆衙還之,使不出圍。衙本作御,五嫁反。考證:〔又通作衙。周禮·夏官·田僕設驅逐之車註驅禽使前趨獲,逆衙還之,使不得出圍。〕 謹照原文驅逐改驅逆。不得出圍改不出圍。
“迓”形意通解
「迓」是「訝」的異體字,參「訝」。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