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文言文意思
“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iàng

“象”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àng

1.名词 大象。

【又】象牙;象牙制品。《项脊轩志》:“持一笏至。”

2.名词 景象;状况。《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万千。”

3.动词 摹拟;仿效。《核舟记》:“罔不因势形,各具情态。”

“象”国语辞典解释

xiàng

名词
1.動物名。哺乳綱長鼻目。力強,性溫馴。皮厚,毛少,耳大,鼻長圓筒狀,能伸捲自如,有一對長門牙自口伸出。產於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現生存者有非洲象與亞洲象二種,前者凶野難馴,後者則溫馴。俗稱為「大象」

2.形狀、樣子、狀態。例: 「景象」「圖象」「天象」「氣象」

3.法令、法律。《國語.齊語》「設象以為民紀,式權以相應。」

4.《易經》十翼之一。參見「象傳」 條。

5.古代一種執干戈作擊刺狀的舞蹈。《詩經.周頌.維清.序》「〈維清〉,奏象舞也。」 漢.鄭玄.箋:「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武王制焉。」

6.姓。如秦代有象武。

动词
1.相似。通「像」 。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三:「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

2.摹擬、效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 《漢書.卷三〇.藝文志》「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徐兩切集韻韻會正韻似兩切,𠀤詳上聲。
說文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耳牙四足之形。
爾雅·釋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焉。
犀、二獸,皮角牙骨,材之美者也。
詩·魯頌元龜齒。
左傳·襄二十四年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禮·玉藻笏,諸侯以,士竹本可也。
 又王安石·字說牙感雷而文生,天感氣而文生,故天亦用此字。
易·繫辭在天成
謂懸日月星辰也。
禮·樂記·註,光耀也。
 又韓非子·解老篇人希見生也,而得死之骨,按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也。
易·繫辭也者,像此者也。
此物之形狀也。
左傳·桓六年申繻曰:名有五,以類命爲
若孔子首尼丘。
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
謂災變雲物如衆赤鳥之屬,有所似。
前漢·王莽傳白煒平。
,形也。萬物無不成形于西方。
 又法也。
書·舜典以典𠛬。
法用常𠛬,用不越法。
儀禮·士冠禮繼世以立諸侯,賢也。
,法也。
 又魏,門闕也。一曰書名。
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縣治之法于魏。
周公謂之魏,雉門之外,兩觀闕高魏魏然也。
左傳·哀三年命藏魏。
由其縣于魏,故謂其書爲魏。
 又尊,酒器。
左傳·定十年犧、不出門。
尊以鳳凰。或曰以骨飾尊。三禮圖云:當尊腹上畫之形。
禮·明堂位,周尊也。
 又通言之官。
禮·王制南方曰
劉氏曰:,像也。如以意倣,其似而通之,周官胥是也。
 又舞名。
詩·周頌序維淸奏舞也。
正義文王時有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而爲舞,號其樂曰舞。
禮·內則成童舞
史記·樂書文王之舞,舞之以未成人之童,故謂之舞。
 又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
前漢·禮樂志郊祭,常從人四人。
 又罔,水怪名。
史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
食人,一名沐腫。
 又藥名。
本草綱目盧會,一名膽,以其味苦如膽也。
 又敎。卽佛敎也。
王中·頭陀寺𥓓正法旣沒,敎陵侇。
謂爲形以敎人也。
 又郡名,州名,山名。
史記·秦始皇紀三十三年爲郡。
今日南。
 又百越地,𨻰置郡,因山名。隋平𨻰置州。
 又姓。
姓苑潁州望族。今南昌有此姓。
 又正字通有平、上、去三聲,諸韻書收入養韻,漾韻不收,正韻亦然。六書有一字備四音者,有轉十數音者,獨至必限以一音,此古今分韻之謬也。
 又叶徐羊切,音詳。
晉書·樂志·地郊饗神歌祇之體,無形。潛泰幽,洞忽荒。考證:〔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二曰謂炎變雲物如衆赤鳥之屬〕 謹照原文炎變改災變。〔書·堯典以典𠛬。〕 謹照原書堯典改舜典。

“象”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側面的大象之形。突出大象的長鼻子。本義是大象,後引申為抽象、形象之「」。

詳解: 甲金文象側面的大象之形。突出大象的長鼻子。本義是大象,後引申為抽象、形象之「」。《說文》:「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

  韓非認為由於北方少見大象,人們憑着象骨想像其形狀,故凡意想、想像皆稱「」。《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今道雖不可得聞見,聖人執其見功以處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後增「」旁分化出「」字以表示雕像、塑像之義。

  戰國文字「」和「」字相混,商承祚最早指出「」、「」的區別,「」尾短而上翹,「」歧尾而下垂,不過部分字形已訛變得難以區分了,參見「」。

  甲金文用作本義,《合集》10222:「隻(獲)象」。師湯父鼎:「象弭」,即用象牙做的弓弭。《詩.小雅.采薇》:「象弭魚服」。甲骨文又用作方國名,《乙》1002:「伐象」。金文又用作地名。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大象,《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7:「犀角象齒」。

  此外,《郭店簡.老子丙》簡4:「埶〈執〉大象,天下往」,《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50行:「執大象,天下往」,林希逸注:「大象者,无象之象也。」河上公認為大象即大道。表示執守大道,天下人都來歸往(陳鼓應)。

  戰國竹簡「」通假為「」,《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65背:「人恒亡赤子,是水亡傷取之」。劉樂賢認為「水亡傷」即「水罔象」,「罔象」又作「罔兩」、「魍魎」,鬼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