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文言文意思
“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庠”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iáng

“庠”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ng

1.名词 古代地方开办的学校。《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

【引】教导;教养。《孟子·滕文公上》:“者,养也;校也;序者,射也。”

【庠序】古代的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洋宫等大学相对。后泛指学校。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以化于邑。”

“庠”国语辞典解释

xiáng

名词
古代的學校名稱。例: 「郡庠」「邑庠」《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荀子.大略》「立大學,設庠序,脩六禮,明十教,所以道之也。」

“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似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徐羊切,𠀤音祥。
說文禮官養老處也。
禮·王制有虞氏養國老于上,養庶老于下
右學,大學也。下左學,小學也。
 又學記黨有
於黨中立學,敎閭中所升者也。
孟子設爲序學校以敎之。者養也,校者敎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