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文言文意思
“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北”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ěi/bèi

“北”字的古汉语解释

běi

1.名词 北方。《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旧之。”

2.动词 向北行。《赤壁之战》:“操军破,必还。”

3.动词 打了败仗往回跑。《垓下之战》:“未尝败。”

4.<名败逃者>。《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

【北面】旧时君见臣,尊见卑,长见幼均南面而坐,因此北面指向人称臣或拜师。

“北”国语辞典解释

běi

名词
1.方位名。與「南」 相對。例: 「東西南北」「漠北」

2.敗逃的軍隊。漢.李陵〈答蘇武書〉:「斬將搴旗,追奔逐北。」

形容词
在北方或從北來的。例: 「北方」「北國」「北風」《詩經.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雱。」


动词
1.向北行。《呂氏春秋.孟春紀.孟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鴈北。」

2.失敗、敗逃。例: 「敗北」《韓非子.五蠹》「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副词
向北,表示行動的方向。例: 「北上」「北征」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京索既扼,引師北討。」

(一)之讀音。

bèi

动词
違反、背叛。通「背」《說文解字.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也。」 《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博墨切集韻韻會必墨切正韻必勒切,𠀤綳入聲。
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
徐曰乖者,相背違也。
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之心。
玉篇方名。
史記·天官書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
前漢·律歷志太隂者方。,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又廣韻奔也。
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
 又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𠀤音背。
集韻違也。
正韻分異也。
書·舜典三苗。
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北”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兩人相背,是「」的初文。北方是背陰的一方,方位詞「」是從「」派生出來,本義是北方。

詳解: 甲金文象兩人相背,是「」的初文。北方是背陰的一方,方位詞「」是從「」派生出來,後來由於「」常常用來表示北方,故在「」上加注「」旁分化出「」字來表示違背的本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者,古之背字,又引伸之為北方。《戰國策.齊策六》:「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反北之心」即謀反背叛之心。由背對之義引申,古代軍隊戰敗後背着敵方逃跑稱為「敗北」,或單稱「」。《左傳.桓公九年》:「鬭廉衡陳其師於巴師之中以戰,而北。」戰勝後乘勝追擊,稱為「逐北」,表示追趕背敵而逃的士兵。《韓非子.解老》:「上不事馬於戰鬭逐北」,表示君主不在作戰交鋒和追擊敗敵中使用馬(張覺)。《莊子.則陽》:「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甲骨文用作方位詞,表示北方,《合集》12870甲:「癸亥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屯南》1066:「王其征北方」。《合集》36975:「北土受年,吉」。表示北土的農作物豐收,吉利。

  金文也表示北方,「北鄉(嚮)」即面向北方。善夫山鼎:「南宮乎入右善夫山入門,立中廷,北鄉(嚮)。」古代君王面南而坐,臣下必須向北站立面見君王。又用作國名,典籍作「」。邶伯尊:「北(邶)白(伯)」,其地在故商邑朝歌北,即在今河南省淇縣以北,湯陰東南一帶。

  戰國竹簡也用作國名,《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26:「北(邶)白(柏)舟」,即《詩經.邶風.柏舟》一詩的篇名。漢帛書表示背脊,《馬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第38行:「北(背)痛、要(腰)痛、尻痛」。

  《說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凡北之屬皆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