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文言文意思
“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備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bèi
“备”字的古汉语解释
bèi
1.动词 具备;完备。《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形容词 齐全;周详;周到。《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芙蕖》:“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3.副词 尽;皆。《左传》:“备。”
4.动词 充数;充备。《毛遂自荐》:“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5.动词 防备;准;预备。《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又】名词 事先的准备。《五蠹》:“事异则备变。”
“备”国语辞典解释
bèi
动词事先安排好,有所預防。例: 「準備」 、「預備」 。《書經.說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形容词
完備、齊全。《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
副词
盡、皆,完全的意思。《禮記.月令》:「乃命冢宰,農事備收。」
名词
設施。例: 「裝備」 、「配備」 。
“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平祕切,音避。成也。周禮·春官·樂師凡樂成則告備。
又咸也,副也。
書·周官官不必備惟其人。
又先具以待用也。
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僖五年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爲備故也。
又足也。
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又禮·祭統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又盡也。
禮·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農事備收。
又長兵曰備。
左傳·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
又搔也。
周禮·秋官冥氏若得其獸,則獻其皮革齒須備。
註須直謂頤下須,備謂搔也。搔音爪。
又姓。
又叶蒲必切,音弼。
詩·小雅禮儀旣備,鐘鼓旣戒。戒音吉。考證:〔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則告備。〕 謹照原書大司樂改樂師。凡樂下增成字。〔禮·月令季秋之月,命冢宰,農事備收。〕 謹照原文命字上增乃字。
“备”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人」,「𤰈」亦聲。「𤰈」象箭矢插在盛器中,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文獻作「箙」,本義是盛矢器。從「人」象人背負箭袋之形,故有準備、具備之意。詳解: 甲金文從「人」,「𤰈」亦聲。「𤰈」象箭矢插在盛器中,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文獻作「箙」,本義是盛矢器。從甲骨文、金文至簡帛文字,人形一律背向箭袋,象人背負箭袋之形,以備隨時射箭,引申有準備、具備之意。肩負箭囊,表示做好作戰準備,進而泛指各種準備、防備。事前做好準備需要各個方面的周到安排,因此「備」有「全部」、「全都」之義(白川靜)。《說文》:「箙,弩矢箙也。从竹,服聲。《周禮》:『仲秋獻矢箙。』」指用竹、木或獸皮等製成的盛箭工具。《說文》:「備,愼也。从人,𤰈聲。𠈍,古文備。」
金文「𤰈」下部變為「用」,疑「用」是「𤰈」、「備」的聲符。
金文表示具備,中山王鼎:「昔者,吳人并(併)𩁹(越),𩁹(越)人修教備信,五年覆吳,克并(併)之。」又表示備用,叔向父為備簋:「弔(叔)向父為備寶𣪕(簋)兩」。又通假為「佩」,「備玉」即「佩玉」,洹子孟姜壺:「璧二,備(佩)玉二𤔲(笥),鼓鐘一肆」。又通假為「箙」,表示盛載箭的容器,[冬戈]簋:「戈、弓、備(箙)、矢」。
戰國竹簡讀作「服」,表示任事,《清華簡一.皇門》簡5-6:「卑(俾)備(服)才(在)厥家。」意謂俾使在其家任事。又表示臣服,《郭店簡.唐虞之道》簡13:「夏用戈,正(征)不備(服)也。」又表示衣服,《上博竹書一.緇衣》簡9:「子曰:『長民者衣備(服)不改』」,意謂孔子說:「治理黎民百姓的人,有固定不變的服裝」(季旭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