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言文意思
“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èi/

“被”字的古汉语解释

bèi

1.名词 被子。

2.动词 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冰雪。”

3.动词 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以不慈之伪名。”

4.动词 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八创。”《论积贮疏》:“禹汤之矣。”

5.介词 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谤。”

1.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坚执锐,伐无道。”

2.动词 分散;散开。《屈原列传》:“屈原至j江滨,发行吟泽畔。”

【辨】衾,被。先秦时,作卧具的“被子”不用“被”表示.小被称“寝衣”,大被称为“衾”。

“被”国语辞典解释

bèi

名词
1.被子。睡眠時蓋在身上的東西。《楚辭.宋玉.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

2.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被瞻、吳國有被離。

动词
1.覆蓋。《楚辭.宋玉.招魂》「皋蘭被徑兮斯路漸。」

2.蒙受、遭遇。《孟子.離婁上》「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 《戰國策.齊策四》「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

3.及,達到。《書經.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

4.配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詩官採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

副词
因為。《水滸傳》第五回:「被此間有座山,喚做桃花山,近來山上有兩個大王紮了寨柵,聚集著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助词
表被動性,用在動詞前構成被動詞組。例: 「被選」「被害」《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

动词
1.分散。通「披」《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2.加衣於身而不束帶。通「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皮彼切集韻韻會部靡切,𠀤音罷。
說文寢衣也。
釋名也,覆人也。
傅𤣥雖溫,無忘人之寒。無厚于己,無薄于人。
 又唐韻皮義切,音髲。覆也。
詩·大雅爾祿。
天覆女以祿位,使祿福天下。
 又及也。
書·堯典四表。
 又表也。
儀禮·士昏禮笲緇纁裹加于橋。
 又具也。
戰國策械器具。
 又帶也。
前漢·韓王信傳邊,匈奴數入。
 又加也。
前漢·高帝紀高祖酒,夜徑澤中。
爲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
周禮·冬官·廬人凡爲殳,五分其長。以其一爲之而圍之。
 又負也。
後漢·賈充傳羽先登。
 又廬,晉地名。
晉語乃大蒐于廬。
 又韻會攀糜切,音披。
廣雅,不帶也。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猖兮。
前漢·揚雄傳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
左傳·襄十四年苫蓋。
 又古今人表衣,人名。
莊子·知北遊齧缺問道乎衣。
 又姓。
前漢·王褒傳宣帝時,徵能楚辭,九江公召見誦讀。
通志·氏族略鄭有大夫詹,漢書有牂牁太守條。
通作披。

“被”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是形符,「」是聲符。本義是被子。

詳解: 金文從「」從「」,「」是形符,「」是聲符,本義是被子。《說文》:「被,𡪢衣,長一身有半。从衣皮聲。《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王逸注:「被,衾也。

  「」可引申表示披,新郪虎符:「興士被甲。《穀梁傳.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嬰冑,非以興國也。

  「」也用作表面,《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裏。」鄭玄注:「被,表也。

  「」作動詞可表示覆蓋、到達、施加。表「覆蓋」有如《書‧禹貢》:「導菏澤,被孟豬。」孔傳:「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被之。」 表「到達」有如《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孔傳:「被,及也。」 表「施加」有如《荀子‧不苟》:「國亂而治之者,非案亂而治之之謂也,去亂而被之以治。」梁啟雄釋引《廣雅‧釋詁》:「被,加也。

  「」還能表示遭受,並由此虛化為介詞,用以被動句(多用於負面事件)。《北史‧麥鐵杖傳》:「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得被殺,爾當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