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裨”文言文意思
“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裨(简繁同形)
拼音:bì/pí
“裨”字的古汉语解释
pí
1.名词 古代祭祀时穿的一种次等礼服。《荀子·富国》:“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
2.形容词 副的;辅佐的。《失街亭》:“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3.形容词 通“稗”,细小。
bì
1.动词 弥补;补救;补助。《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名词 益处;好处。《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裨”国语辞典解释
bì
动词1.增加、幫助。例: 「裨益」 、「無裨於事」 。《國語.晉語八》:「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
2.修補。南朝梁.王琰《冥祥記.趙泰》:「乃遣泰為水官監作吏,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pí
形容词1.小的。《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
2.副的、偏的。《三國志.卷五六.吳書.呂範傳》:「曹公至赤壁,(呂範)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 《晉書.卷五九.東海王越傳》:「自頃胡寇內逼,偏裨失利。」
名词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裨諶。
“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𠀤音𤰞。說文接益也。
徐曰若衣之接益也。
又韻會與也,附也。
又廣韻補也。
晉語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𠀤音𦜉。
正韻裨冕。
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裨冕以朝。
荀子·富國篇大夫裨冕。
楊倞註天子六服,大裘爲上,其餘爲裨。裨之爲言𤰞也。
又裨襦。
博雅作襦,謂之裨襦。
又輔也。
前漢·項籍傳梁爲會稽將,籍爲裨將。
註裨,相輔助也。
又小也。
史記·衞靑傳得右賢裨王十餘人。
註裨王,小王也。
又孟子·荀卿列傳於是有裨海環之。
註裨海,小海也。
又邑名。
左傳·文十六年裨鯈魚人實逐之。
註裨,庸邑。
又姓。
通志·氏族略鄭大夫裨諶、裨竈。
又姓苑今宣州有裨氏。
“裨”形意通解
金文從「衣」,「卑」聲,表示甲衣。[冬戈]簋:「裨冑」,「裨冑」當指護身之甲。《說文》:「萆,雨衣,一曰衰衣。」古代的甲,是用皮革制成鱗甲形的小片連綴起來的,與蓑衣之形相近,所以可以稱裨(參唐蘭)。《說文》:「裨,接益也。从衣卑聲。」段玉裁改為「裨,接也,益也。」注云:「按本謂衣也。引伸爲凡埤益之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