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文言文意思
“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匪(简繁同形)
拼音:fěi
“匪”字的古汉语解释
fěi
1.副词 通“非”,不是。《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引】指行为不正的人。李朝威《柳毅传》:“不幸见辱于匪人。”
2.代词 相当于“彼”。《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车偈兮。”
“匪”国语辞典解释
fěi
名词1.形狀像篋的方形竹器,可用來盛物。今作「篚」 。《說文解字.匚部》:「匪,器似竹篋。」
2.強盜賊寇。例: 「土匪」 、「盜匪」 、「綁匪」 。
形容词
有文彩的樣子。通「斐」 。《詩經.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副词
不。《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府尾切正韻甫尾切,𠀤非上聲。說文匪如篋。
玉篇竹器方曰匪。
廣韻器如竹篋。今从竹爲筐篚字。
又說文一曰非也。
易·屯卦匪𡨥㛰媾。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且其匪色。
註匪采,貌也。
又集韻正韻𠀤芳微切,音霏。
禮·少儀車馬之美,匪匪翼翼。
註行而有文也。
又集韻同騑。騑騑,馬行不止貌。
又正韻敷文切,音分。
周禮·天官·大宰八曰匪頒之式。
註匪,分也,謂分賜羣臣也。
地官·廩人以待國之匪頒。
註匪,讀爲分。
“匪”形意通解
略說: 從「匚」,「非」聲,本義為竹子筐類的竹器。詳解: 從「匚」,「非」聲,本義為竹子筐類的竹器,是「篚」的古字。《說文》:「器似竹筐。从匚,非聲。《逸周書》曰:實玄黃于匪。」《周禮‧春官‧肆師》:「共設匪罋之禮。」
「匪」可同「非」,表示不,不是。《詩‧衛風‧氓》:「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匪」也用作代詞,相當於「彼」。《詩‧檜風‧匪風》:「匪風發兮,匪車偈兮。」高亨注:「匪,通‘彼’。」
「匪」常表示行為不端正,甚至危害人民的人。《易‧否》:「否之匪人。」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故曰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