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言文意思
“匡”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匡”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kuāng

“匡”字的古汉语解释

kuāng

1.名词 筐子。后写作“筐”。宋应星《开工开物》:“罗之底用丝织罗地绢为之。”

2.动词 匡正;纠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之。”

3.动词 帮助;救助。《国语·晋语》:“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相其君,使至于难。”

“匡”国语辞典解释

kuāng

动词
1.改正、扶正。例: 「匡正」「匡謬」《左傳.襄公十四年》「過則匡之。」 《史記.卷六二.管晏傳》「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救濟。例: 「匡救」《左傳.成公十八年》「匡乏困,救災患。」 《管子.五輔》「養長老,……弔禍喪,此謂匡其急。」

3.輔佐、幫助。《漢書.卷八.宣帝紀》「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三國志.卷八.魏書.張魯傳》「上匡天子,則為桓文。」

4.料想。《醒世恆言.卷三.賣油郎獨占花魁》「你是個做經紀本分人兒,那匡你會溫存,能軟款,知心知意。」 《二刻拍案驚奇》卷一〇:「方氏大怒道:『你就匡我養不出,生起外心來了!』」

名词
1.眼眶。通「眶」《史記.卷一一八.淮南王傳》「於是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

2.姓。如漢代有匡衡,清代有匡輔之。

“匡”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去王切集韻韻會正韻曲王切,𠀤音劻。
說文飯器也,筥也。一曰正也。
論語天下。
前漢·揚雄傳雅頌。
 又玉篇方正也。
爾雅·釋詁,方也。
詩·小雅旣敕。
 又救也。
書·盤庚不能胥以生。
孝經·事君章救其惡。
 又斜枉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雖敝,不
 又廣韻輔助也。
前漢·宣帝紀朕之不逮。
 又地名。
韻會𨻰留有城。
 又姓。
風俗通,魯邑也。句須爲之宰,其後氏焉。漢有衡。
 又與恇同。恐也。
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懼。
 又與眶同。目也。
史記·淮南王安傳涕滿而橫流。
 又烏光切,音汪。與尩通。廢疾也。
荀子·正論篇傴巫跂大。跂原字从攴作。考證:〔禮·禮器年雖大,殺衆不。〕 謹照原文下增懼字。

“匡”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象方形的器皿,「」、「」是「」的初文,本義是方形的筐子,多為竹編成的盛物器具。引申為方正、扶正、糾正。

詳解: 金文寫作「」,從「」,「」聲,「」象方形的器皿,「」、「」是「」的初文,本義是方形的筐子,多為竹編成的盛物器具。《詩.采蘋》:「維筐及筥」,毛亨傳:「方曰筐,圓曰筥」。《淮南.時則》高誘注:「方底曰筐」。古書記載,「」多用來盛黍稷、米飯。《說文》:「𠥆,飲器,筥也。從匚㞷聲。筐,𠥆或從竹。《詩.良耜》載筐及筥」,毛亨傳:「筐、筥,所以盛黍也。」後來也用來盛載和收藏其他物品,如書籍、衣物等。如《望山楚簡》2號墓簡48:「一匡(筐)□枕」,意謂一個竹筐,裏面盛載着枕頭。

  金文除用為人名外,多表示方形器皿,如尹氏賈良簠:「尹氏賈良乍(作)旅𠥆」,意謂尹氏賈良鑄造了隨行用的方形器皿。又表示方形,如陳公子仲慶䀇:「自乍(作)𠥆𠤳」,「𠤳」是一種器皿的名稱,意謂親自鑄造了方形的器皿。

  「」是方形器具,故引申有方正、扶正、糾正等義。後來「」多用來表示正,竹編器具之義便由增加意符「」的「」字來表示。《爾雅.釋言》:「匡,正也。《王篇.匚部》:「匡,方正也。《左傳.成公十八年》:「匡困乏,救災患。」杜預注:「匡亦救也。

  「匡山古社」是晉朝惠遠等人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名為「白蓮社」。「廬山」又稱「匡山」,故稱「白蓮社」為「匡山古社」。權德輿〈惠上人房宴別〉:「逸民羽客期皆至,疎竹靑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處好,匡山古社足煙霞。」意謂隱逸高雅的客人應約而至,疏落的竹樹,油油的青苔,樹影傾斜了一半(形容日暮時分),究竟哪裏是互相依靠的好地方?匡山的古社充滿了煙霧雲霞。

  古時「」還有虧損、虛損之意,《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兵容》第119行:「亓(其)國家以危,社禝(稷)以匡,事无成功。」意謂國家危亡,社稷虧損,國家大事(如祭祀、盟會、戰爭等)不會成功。《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國次》第9行:「國失亓(其)次,則社禝(稷)大匡。」意謂國家失去秩序,社稷便會虛損。

  「」又用作姓氏,如「匡衡」,他是西漢經學家,年少時家貧,鑿通牆壁,借着鄰家的燈光讀書,這就是成語「鑿壁偷光」的故事。《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隣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