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圹”文言文意思
“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圹”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kuàng

“圹”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àng

1.名词 墓穴。《礼记·檀弓》:“吊于丧者必执引,若从柩,及,皆执绋。”

2.名词 旷野;野外。《孟子·离娄上》:“兽之走也。”

3.动词 通“旷”,荒废。《荀子·孝武李夫人传》:“托沉阴以久兮。”

“圹”国语辞典解释

kuàng

名词
1.墓穴。《周禮.夏官.方相氏》「及墓,入壙,以戈擊四隅。」 宋.歐陽修〈江鄰幾文集序〉:「故余於聖俞,子美之歿,既已銘其壙,又類集其文而序之。」

2.原野,郊外空闊處。《孟子.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形容词
空。同「曠」例: 「空壙」


动词
空缺、荒廢。《管子.七法》「若夫曲制時舉,不失天時,毋壙地利。」

“圹”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𠀤苦晃切,音懭。竁也,墓穴也。
禮·檀弓弔于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又壙埌,原野空廓貌。
賈誼·新書天下壙壙,一人有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苦謗切。同曠。廣𣋷懬曠壙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