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诳”文言文意思
“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誑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kuáng
“诳”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áng
动词 欺骗;迷惑。《史记·乐毅列传》:“设诈诳燕军。”
【诳诞】荒诞。
“诳”国语辞典解释
kuáng
动词說謊、欺騙。《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聊齋志異.卷一一.書痴》:「心竊怨古人之誑己也。」
“诳”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居況切集韻韻會正韻古況切,𠀤音㤮。說文欺也。
玉篇惑也。
禮·曲禮幼子常視無誑。
釋文欺也。
史記·高祖紀紀信乗王駕,詐爲漢王誑楚。
舊唐書·姚崇傳遞相欺誑。
子牙子·論將篇信而喜信人者可誑也。
註惑也。
又集韻或作迋。
詩·國風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
傳迋,與誑同。
又韻會亦作誆。
史記·鄭世家晉使解揚誆楚。
說文本作𧪴。
集韻或作𧥶、逛。考證:〔曲禮幼子常視無誑。註欺也。〕 謹照原書註改釋文。
“诳”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狂」聲。本義是欺騙。詳解: 從「言」,「狂」聲。本義是欺騙。《說文》:「誑,欺也。从言,狂聲。」如《韓非子.和氏》:「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史記.高祖本紀》:「將軍紀信乃乘王駕,詐為漢王,誑楚,楚皆呼萬歲。」唐代陳子昂〈諫政理書〉:「巫鬼淫祀,誑惑良人者,禁殺之。」
「誑」同「迋」和「誆」。如《詩.鄭風.揚之水》:「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毛傳:「迋,誑也。」《史記.鄭世家》:「乃求壯士得霍人解揚,字子虎,誆楚,令宋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