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文言文意思
“匜”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匜”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匜”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古代洗手时盛水用的器具。古人用匜盛水浇在手上洗水,下面用盘子盛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奉盥。”

“匜”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古代一種盛水或酒的器皿。《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奉匜沃盥,既而揮之。」 宋.無名氏〈西江月.風雨朝來惡甚〉詞: 「酒滿蟻浮金匜,燭殘淚滴銅荷。」

“匜”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移。
說文盥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禮·內則敦牟巵
唐書·百官志盥則奉
 又集韻類篇韻會演爾切正韻養里切,𠀤音酏。
 又集韻唐何切,音駝。義𠀤同。
 又正譌也,古字,借爲助辭,羊者切。助辭之用旣多,故正義爲所奪,又加匚爲以別之。實一字也。

“匜”形意通解

略說:」從「」,「」聲,是用來倒水的器皿。

詳解:」是用以倒水洗手的水器,與盤配合使用,用匜來倒水,用盤來承水,始見於西周中晚期(參《金文形義通解》)。「」形橢長,狀似瓢,前有流,後有鋬。《說文》:「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从匚,也聲。

  金文用作本義,指用來倒水洗手的青銅器,宗仲匜:「宗仲乍(作)尹姬匜。」表示宗仲為尹姬鑄造了這件匜。

  金文從「」聲,或從「」為聲符。宗仲匜字形象「」側視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