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言文意思
“文”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文”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én

“文”字的古汉语解释

wén

1.名词 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

2.形容词 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

3.名词 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

4.名词 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

5.名词 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

6.动词 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身。”

7.名词 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

8.量词 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

9.动词 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

10.名词 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

“文”国语辞典解释

wén

名词
1.線條交錯的圖案、花紋。《禮記.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八風從律而不姦。」 漢.王充《論衡.言毒》「蝮蛇多文。」

2.文字。例: 「中文」「英文」「甲骨文」《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3.文章。例: 「撰文」「散文」《後漢書.卷八〇.文苑傳下.禰衡傳》「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4.有關文學方面的才能。例: 「文武雙全」《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5.華麗有文采的外表。與「質」 相對。參見「文質彬彬」 條。

6.禮節、儀式。例: 「繁文縟節」《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7.法令、典章。《國語.周語上》「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 三國吳.韋昭.注:「文,典法也。」 《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偽書。」

8.現象。例: 「天文」「人文地理」《莊子.應帝王》「壺子曰:『鄉吾示之以地文。』」

9.量詞。古代計算銅幣的單位。例: 「三文錢」「分文不取」《儒林外史》第一三回:「這箱子能值幾文?」

10. 姓。如宋代有文彥博。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溫和、優雅、不猛烈。例: 「文雅」「斯文」「文火」《禮記.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

2.有文彩的。《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衣文衣而舞康樂。」

动词
刺染花紋圖案。例: 「文身」《水滸傳》第一一回:「誰想今日被高俅這賊坑陷了我這一場,文了面,直斷送到這里。」

wèn

动词
1.掩飾。例: 「文過飾非」《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

2.修飾。例: 「文飾」《荀子.儒效》「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

“文”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無分切,音紋。
錯畫也。
玉篇章也。
釋名者,會集衆綵,以成錦繡。合集衆字,以成辭義,如繡然也。
易·繫辭物相雜,故曰
周禮·天官·典絲供其絲纊組之物。
畫繪之事,靑與赤謂之
禮·樂記五色成而不亂。
 又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籍生焉。
字也。
序依類象形,故謂之。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
古今通論倉頡造書,形立謂之,聲具謂之字。
 又易·乾卦言疏飾。
 又易·坤卦在中也。
通達理。
史記·禮書貴本之謂,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以歸太一,是謂太隆。
 又書·堯典欽明思安安。
發舉則有謀。
 又禮·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也。
史記·樂書禮自外作,故
猶動,禮肅人貌。貌在外,故云動。
 又禮·樂記禮減而進,以進爲。樂盈而反,以反爲
,猶美也,善也。
 又左傳·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也。
辭也。
 又前漢·酷吏傳司馬安之法。
法傷害人也。
按其獄皆致不可得反。
言其案整密也。
 又姓。
前漢·循吏傳翁,廬江舒人也。
 又史記·諡法經緯天地曰,道德博聞曰,勤學好問曰,慈惠愛民曰,愍民惠禮曰,錫民爵位曰
 又獸名。
山海經放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蜂,岐尾,反舌,善呼,曰
 又集韻運切,音問。
論語小人之過也,必
朱傳,飾之也,去聲。
 又眉貧切,音珉。飾也。
禮·玉藻大夫以魚須竹,劉昌宗讀。
 又韻補叶微勻切。
崔駰·達旨摛以皇質,雕以唐。六合怡怡,比屋爲仁。
張衡·西京賦都邑游俠,張趙之倫。齊志無忌,擬跡田
 又叶無沿切。
蔡洪棊賦畫路表界,白質朱。典直有正,方而不圓。

“文”形意通解

略說:」字甲金文象人身上有花紋形,本義是紋身。

詳解:」字象人身上有花紋形。古今學者都指其本義是紋身。「」指紋身,古籍有頗多記載。如《莊子.逍遙游》:「越人斷髪文身。《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髮文身」,孔穎達疏:「文身者,謂以丹青文飾其身。」從「」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所見,字象一直立的人胸前有花紋的模樣,其中以畫上心形為最普遍,但也有單單畫上「交叉」紋,甚至一圓點的。甲金文「」字亦有完全省去交叉紋,戰國竹簡與小篆均承此形。上博竹書「」字或加「」為飾,與「」不同。參見「」。《說文》:「文,錯畫也。象交文。凡文之屬皆从文」,語雖簡約,但所指者亦相去不遠。

  甲骨文「」字用作人名,《合集》4611反:「文入十」,指文貢納了十(塊龜甲)。又用作地名,《合集》27695:「于文室」,指於文地築室。另甲骨卜辭中多見「文武丁」一詞,用作商代先王之稱謂,如《合集》36134:「文武丁,其牢」即指對文武丁進獻祭牲。

  金文「」指美善,多用作對先人的敬稱,如追𣪕:「用享孝于前文人。」「」指供奉祭品以祭祀祖先,全句指以祭品禮拜有文德的先人。《書.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安國傳:「使追孝于前文德之人。」又用以指稱周文王姬昌,史墻盤:「曰古文王,初𢿐(盭)龢于政」,即指從前周文王開始以安定或協和為目標治理政事(馬承源)。或用作諸侯謚稱、人名或氏族名。

  「」字由最初指人身上所畫的紋飾,後來用以泛指符號,乃引申出「文字」意義的「」。戰國竹簡「」用作文章,《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文亡(無)隱意」,指文章沒有隱沒不發的意念。

  「」甚至從「文字」引申出存在事物所顯示出來的現象、徵候、事理等極抽象的意義。《周易.賁.彖》:「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語,即以「天文」與「人文」相對而論,意謂正如透過觀察天際的氣象徵候,吾人能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知所適應一般,透過掌握人事的行為特點,吾人乃可社群中實行教化。

  《尚書》中的「文王」往往誤作「寧王」,直到王懿榮、吳大澂等人才以古文字中「」字校正古書中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