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文言文意思
“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闻”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wén

“闻”字的古汉语解释

wén

1.动词 听见;听到。《木兰诗》:“不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动词 听说;得知。《殽之战》:“寡君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3.动词 报告;上报。《童区寄传》:“愿以于官。”

4.名词 见闻;知识。《屈原列传》:“博强志,明于治乱。”

5.名词 名声;名誉。《论语》:“四十、五十而无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动词 闻名;传扬。《出师表》:“不求达于诸侯。”

“闻”国语辞典解释

wén

动词
1.聽到。例: 「百聞不如一見」《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傳達、傳布。《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 《呂氏春秋.審應覽.重言》「與仲父謀伐莒,謀未發而聞其國。」

3.著稱。《隋書.卷七七.隱逸傳.李士謙傳》「髫齓喪父,事母以孝聞。」 唐.李白〈贈孟浩然〉詩: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4.用鼻子嗅。例: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

名词
1.知識。例: 「見聞廣博」「孤陋寡聞」《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劉交傳.贊曰》「此數公者,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 《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俚人不識,寡見尟聞。」

2.音訊、消息。例: 「新聞」「趣聞」《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 《後漢書.卷四〇.班彪傳上》「彪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

3.姓。宋代有聞見。

wèn

名词
名譽、名望。明.張自烈《正字通.耳部》「聞,聲譽曰聞。」 《書經.微子之歌》「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 唐.韓愈〈原毀〉:「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


形容词
著名的、有名望的。例: 「聞人」

“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無分切,音文。
說文知聞也。
書·堯典帝曰:兪,予聞如何。
禮·少儀聞始見君子者。
謂作記之人,不敢自專制其儀,而傳聞舊說,故云。
 又禮·玉藻凡於尊者,有獻而弗敢以聞。
前漢·武帝紀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聞。
 又姓。
正字通宋咸平進士聞見。明尚書聞淵。
 又聞人,複姓。
後漢·靈帝紀太僕沛國聞人襲爲太尉。
姓聞人,名襲,風俗通曰: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氏焉。
 又獸名。
山海經杳山有獸焉,其狀如彘,黃身白頭白尾,名曰聞𧲂,見則天下大風。
 又廣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𠀤音問。
韻會聲所至也。
詩·小雅聲聞于天。
書·呂𠛬𠛬發聞惟腥。
釋文聞,音問,又如字。
 又廣韻名達。
書·微子之命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
詩·大雅令聞令望。
朱註令聞,善譽也。
 又通作問。
前漢·匡衡傳淑問揚乎疆外。
 又韻補叶無沿切,音近眠。
楚辭·九章孤臣唫而抆淚兮,放子出而不還。孰能思而不隱兮,昭彭咸之所聞。還音旋。

“闻”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

詳解: 甲骨文象人以手掩口,聳耳以聽之形,會聽聞之意。(于省吾)部分字形「」旁或「」旁有兩點,一說用來表示將入耳之聲音。(張世超等)金文的耳形脫離了人形,兩點演變為像「」或「」,人的腳下加上「」形(後又訛為「」形)。戰國時期出現形聲字,或從「」,「」聲,與《說文》古文相合;或從「」,「」聲的字形,屬於秦系文字,沿用至今。《說文》:「聞,知聞也。从耳,門聲。䎽,古文从昏。

  甲骨文表示知聞,如《合集》2422:「匕(妣)己聞。」「匕(妣)己弗聞。」貞問商王先妣有沒有聽到。「」引申表示消息。如《合集》6077:「𢀛方亡聞。」指𢀛方沒有消息。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如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中山王鼎「寡人聞之」。又表示聲音、聲名傳揚,如䣄王子鐘;「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肅折壯武,聞于四國。

  「」讀為「」,「」、「」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則聞,王念孫言:「『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金文裡表示朝問、聘問,如陳侯因[次月]錞「朝聞(問)者(諸)侯」。「」也假借為昏庸之「」,如毛公鼎:「余非庸又聞(昏),女(汝)母(毋)敢妄(荒)寍(寧)。」又假借為「」,如善夫克盨:「隹(唯)用獻于師尹、倗(朋)友、聞(婚)遘(媾)。」「婚媾」即姻親之義。

  文獻裡「」用本義的例子很多,如《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上博竹書五.君子為禮》簡3:「[虍壬](吾)新(親)𦖞(聞)言於夫子。

  「」表示消息、見聞。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古(故)君子多𦖞(聞),齊而守之。」今本《禮記.緇衣》作「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

  「」也表示被聽到,即有名、聞名。如《郭店簡.語叢四》簡24:「唯(雖)㦷(勇)力聞於邦不女(如)材。《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

  「」表示傳播、傳揚。如《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毛傳:「言身隱而名著也。《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

  「」表示嗅。如《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論衡.四諱》:「故鼻聞臭,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