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文言文意思
“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问”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wèn

“问”字的古汉语解释

wèn

1.动词 询问。《曹刿论战》:“公其故。”

2.动词 慰问;问候。《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讯。”

3.动词 请教。《师说》:“犹且从师而焉。”

4.动词 追究;考察。《李愬雪夜入蔡州》:“第得降卒,必亲引委曲。”

5.动词 管;干预。《书博鸡者事》:“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

“问”国语辞典解释

wèn

动词
1.向人請教。例: 「詢問」「發問」「請問」 。唐.杜牧〈清明〉詩: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責備、追究。例: 「責問」「追問」「唯你是問」

3.干預、干涉。例: 「不聞不問」「概不過問」

4.審訊、判決。例: 「訊問」「審問」「問案」《紅樓夢》第一〇三回:「後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後倒擦脂抹粉的起來。」

5.為表示關切而探望、拜候。例: 「慰問」「訪問」「問候」

6.饋贈、贈送。《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

名词
1.音信、書信。《晉書.卷五四.陸機傳》「既而羈遇京師,久無家問。」 《宋書.卷四四.謝晦傳》「穆之喪問至,高祖哭之甚慟。」

2.名譽。通「聞」 (二)。《墨子.非命下》「必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

“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𠀤聞去聲。
說文訊也。
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
詩·邶風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又爾雅·釋言聘問也。
儀禮·聘禮小聘曰問。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
 又秋官·大行人閒問以諭諸侯之志。
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又正字通古謂遺曰問。
詩·鄭風雜佩以問之。
問,遺也。
禮·曲禮凡以苞苴簞笥問人者。
左傳·哀二十六年衛侯使以弓問子貢。
 又訊罪曰問。
詩·魯頌淑問如臯陶。
淑,善。問,訊囚也。
 又命也。
左傳·莊八年期戍,公問不至。
問,命也。
 又姓。
廣韻今襄州有之。
正字通明問智,成化貢士。
 又正韻與聞同,聲問也。
詩·大雅宣昭義問。
亦不隕厥問。考證:〔禮·曲禮凡以苞苴簟笥問人者。〕 謹照原文簟笥改簞笥。

“问”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或從二「」。小篆從「」,「」聲,本義是訊問、審問。引申為詢問、疑問。

詳解: 甲金文從「」從「」,或從二「」。小篆從「」,「」聲,本義是訊問,《說文》:「問,訊也。从口,門聲。」甲金文與小篆形同,唯兩者所代表的詞未必相同。甲骨文辭殘,其義不明。金文「」字用為人名,史問鐘:「史問自乍(作)昪鐘」。甲金文「」均未有用作訊問的意思,因此它所代表的詞本義不一定是訊問。

  秦簡中「」用作訊問,與小篆所代表的詞詞義相同。《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10:「甲盜不盈一錢,行乙室,乙弗覺,問乙論可(何)殹(也)?毋論。」全句指甲偷去不足一錢,前往乙家,乙沒有發覺,問乙應當如何論處?不應論罪。

  馬王堆帛書「」亦用作本義,指詢問。《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12行:「奉陽君甚怒於齊,使勺(趙)足問之臣」,指奉陽君對齊國感到甚為憤怒,命令趙國向我詢問這件事。

  另,金文「」嘗借「」字表示其詞義,而「」與「」、「」古同字,可見「」與「」音近字通。戰國竹簡即曾借「」為「」,《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簡3:「向(嚮)者吾昏(問)忠臣於子思。

  傳世文獻多借「」為「」,表示告訴,《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君」,高誘注:「問,告。」或表示音訊、信息,《左傳.莊公八年》:「期戍,公問不至。」或表示名聲,《墨子.非命下》:「遂得光譽令問於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