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言文意思
“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外(简繁同形)
拼音:wài
“外”字的古汉语解释
wài
1.名词 外面;外部。《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
2.名词 表面;外表。《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3.副词 以外。《大铁椎传》:“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
4.动词 置之于外;除去。《管子·明法》:“所以禁过而外私也。”
5.动词 疏远。《易经·否》:“内小人而外君子。”
6.名词 传统戏剧中扮老年男子的角色。”
【外朝】⒈天子、诸侯听政议事的地方。相传周时天子诸侯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⒉指在外朝参政议事之人。
【外交】古指臣子私自会见诸侯。
【外戚】帝王的母亲、妻子一方的亲戚。
【外史】⒈官名,颁布帝王命令及掌管地图等。⒉指野史、杂史或记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
“外”国语辞典解释
wài
名词1.不屬於某一定的範圍內均稱為「外」 。相對於「內」 而言。例: 「內外」 、「門外」 、「屋外」 。
2.特指外國。例: 「古今中外」 、「對外貿易」 。
3.戲曲中的角色名稱,多扮演老年男子。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五齣:「外扮沈公憲,淨扮張燕筑,小旦扮寇白門,丑扮鄭妥娘同上。」 也稱為「老外」 。
形容词
1.非自己所在或所屬的。例: 「外幣」 、「外地」 、「外族」 。
2.母親、出嫁的姊妹、女兒家的親戚稱為「外」 。例: 「外祖父」 、「外甥」 、「外孫」 。
3.別的、其他的。例: 「外一章」 、「外一首」 。《孟子.滕文公下》:「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漢.王充《論衡.案書》:「國語,左氏之外傳也。」
4.不是正式的。例: 「外號」 、「外史」 。
动词
1.疏遠。《易經.否卦.彖曰》:「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荀子.王霸》:「人主則外賢而偏舉,人臣則爭職而妒賢。」
2.處於……之外。《國語.晉語六》:「今吾刑外乎大人,而忍於小民,將誰行武?」
3.背叛。《管子.版法》:「驟令不行,民心乃外。」
“外”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五會切韻會魚會切,𠀤歪去聲。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
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
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
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
又疏斥也。
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
又度外,置之也。
後漢·光武紀暫置此兩子于度外。
又方外,散人也。
淮南子·道應訓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外。
又集韻五活切,音杌。
黃庭經洞視得見無內外,存嗽五牙不飢渴,神華執中六丁謁。
又叶征例切,音制。
詩·魏風十畝之外兮。叶下泄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若夕卜,于事外矣。會意。考證:〔禮·祭儀禮也者,動乎外者也。〕 謹照原書祭儀改祭義。照原文動乎改動於。〔易·否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 謹照原書否卦改泰卦。
“外”形意通解
略說: 「外」字的本義是外面,借卜兆來分別內外,以豎形的兆幹為中界,橫形的兆枝所向為內,豎劃的另一面為外,因此甲骨文以「卜」為外,金文加標「月」為聲符,「月」一定在「卜」形無兆枝的一面(參張玉春)。詳解: 「外」字的本義是外面,借卜兆來分別內外,以豎形的兆幹為中界,橫形的兆枝所向為內,豎劃的另一面為外,因此甲骨文以「卜」為外,金文加標「月」為聲符,「月」一定在「卜」形無兆枝的一面(參張玉春)。
甲骨文用作商王的稱號,如外丙、外壬。甲骨文「外」字只作「卜」,典籍之「外丙」、「外壬」,卜辭俱作「卜丙」、「卜壬」。
甲骨文「月」、「夕」本同字,金文「外」字早期從「月」,後期從「夕」,「月」、「夕」通用,小篆沿用「夕」旁。
金文表示外面,與「內」相對,毛公鼎:「命女(汝)辥(乂)我邦我家內外」,表示周王命令毛公治理邦家內外。又表示後,久遠,南疆鉦:「萬枼(世)之外。」又表示女兒之子,□孫鐘:「攻敔仲冬胾之外孫」。又用作姓氏,外弔鼎:「外弔乍(作)寶尊彝」。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𡖄,古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