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文言文意思
“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班”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ān

“班”字的古汉语解释

bān

1.动词 分发。《尚书·舜典》:“瑞于群后。”

【又】分开;摊开。《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荆相与食。”

2.动词 颁布。《汉书·翟方进传》:“制礼乐,度量,而天下大服。”

3.形容词 分离的,离群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马鸣。”

4.动词 排列。《韩非子·存韩》:“位于天下。”

5.名词 等级;次第。《隋书·百官志》:“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十八。”

6.名词 通“斑”,杂色。《离骚》:“纷縂縂其防合兮,陆离其上下。”

“班”国语辞典解释

bān

动词
1.古代將玉質的信物中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以為信。《說文解字.玨部》「班,分端玉。」 《書經.舜典》「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2.分開、分別。參見「班馬」 條。

3.分予、贈給。《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援)乃散盡(貨殖財產)以班昆弟、故舊,身衣羊裘、皮褲。」

4.頒布。《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中:「秋,遣五威將王奇等十二人,班符命於天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自周命維新,姬公定法,紬三正以班歷,貫四時以聯事。」

5.回、還。例: 「班師回朝」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回還,一郡並獲全。」

6.相等、等同。《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 漢.趙岐.注:「班,齊等之貌也。」

名词
1.工作或學習人員的分組組別。例: 「甲班」「初級班」「才藝班」「進修班」

2.行業中的小團體。例: 「戲班」

3.軍隊中編制的單位。屬於排,通常由十人組成。

4.行列、行次。例: 「排班」《文選.張衡.東京賦》「然後百辟乃入,司儀辨等,尊卑以班。」 三國吳.薛綜.注:「班,位次也。謂尊卑有等差也。」

5.按時間分成的工作段落。例: 「上班」「值班」「加班」「三班制」

6.詞: (1)計算人群的單位。例: 「一班人馬」 。(2)計算交通工具定時開動的單位。例: 「這家航空公司每週有三班飛機飛往歐洲。」 (3)計算班級的單位。例: 「我們學校有二十五班學生。」 (4)計算工作時段的單位。例: 「這星期加了三班工作。」

7.姓。如漢代有班彪、班超、班昭。

形容词
定時開動的。例: 「班機」「班車」 。清.徐珂《清稗類鈔.舟車類.班船》「江蘇之稱航船,曰:『班船』。喻其往來有定,更番為代也。」

“班”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𠀤音頒。
書·堯典瑞于羣后。
 又爾雅·釋言,賦也。
謂布與。
書·洪範武王旣勝殷,邦諸侯宗彝。
賦宗廟彝器酒罇賜諸侯。
左傳·襄二十六年荆相與食。
,布也。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晉侯執曹伯,其所取侵地于諸侯。
 又博雅,秩序也。
左傳·文六年趙孟曰:辰嬴賤在九人。
,位也。
 又集韻次也。
左傳·桓六年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爲其
,次也。
 又集韻別也。
左傳·襄十八年馬之聲。
,別也。夜遁馬不相見,故作離別聲也。
 又徧也。
晉語外內,順以訓之。
,徧也。
 又揚子·方言,徹列也。北燕曰,東齊曰徹。
易·屯卦乗馬如。
六四應初,故乗馬也。慮二妨已路,故初時如旋也。
書·大禹謨師振旅。
 又雜色也。
禮·王制白者不提挈。
雜色曰
 又,車聲。
後漢·五行志入河閒。
 又姓。
風俗通楚令尹鬪之後。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氏。
屬代郡。
 又茅,蟲名。
古今注藥種有五物,五曰茅,戎鹽解之。
 又集韻或作辨。
前漢·王莽傳辨社諸侯。
 又韻會通作般。
左傳·成十三年鄭公子自訾求入于大宮。
釋文,本亦作般。
前漢·郊祀歌先以雨,般裔裔。
先以雨,言神欲行,令雨先驅也。般,讀與同,布也。裔裔,飛流之貌。
 又韻補叶𤰞連切,音鞭。
何晏·景福殿賦光明熠爚,文彩璘,淸風萃而成響,朝日曜而增鮮。
廣韻俗作𤦦。
正韻亦作頒朌。考證:〔又姓。風俗通楚令尹闕之後。〕 謹照廣韻所引風俗通,闕改鬪

“班”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表示以刀把玉一分為二,本義是切分玉塊,引申為分開。

詳解: 金文從「」從「」,表示以刀把玉一分為二,本義是切分玉塊,引申為分開。《說文》:「班,分瑞玉。从𤤴从刀。」瑞玉是古代用作憑證的東西,中分為二,各執其一(湯可敬)。

  金文用作人名,弭弔盨:「弭弔(叔)乍(作)弔(叔)班旅須(盨)」。

  戰國竹簡亦用作人名,《清華簡一.祭公》簡12:「毛班」。又見於班簋。毛公班,亦稱毛伯,是西周穆王時的軍事將領,其曾祖父是周文王之子毛叔鄭(毛國的始封君)。故穆王稱班為毛父(王文耀)。《穆天子傳》:「命毛班、逄固先至于周,以待天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