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言文意思
“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侯”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óu/hòu

“侯”字的古汉语解释

hóu

1.名词 箭靶。《诗经·猗嗟》:“终日射,不出正亏。”

2.名词 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又为诸侯国国君的通称。《屈原列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

【又】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陈涉世家》:“王将相宁有种乎?”《鸿门宴》:“素善留张良。”

3.副词 同“何”。《司马相如列传》:“君乎君乎,不迈哉?

【侯服】古称离王城一千里以外的方圆五百里的地区。

【侯畿】古代以王城为中心,把周围五千里的地区划为九畿。王城附近的区域叫侯畿。

“侯”国语辞典解释

hóu

名词
1.中國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傳.隱公五年》「其餘大國稱侯。」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泛指達官貴人。例: 「侯門」《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3.士大夫間彼此的尊稱。唐.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唐.李頎〈送陳章甫〉詩: 「陳侯立身何坦蕩,虯鬚虎眉仍大顙。」

4.箭靶。《詩經.齊風.猗嗟》「終日射侯,不出正兮。」 宋.朱熹.注:「侯,張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則張皮侯而設鵠,賓射則張布而設正。」

5.姓。如戰國時魏國有侯嬴。

形容词
美好。《詩經.鄭風.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鄭玄箋引韓詩云:「侯,美也。」


代词
何。表示疑問。《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君乎!君乎!侯不邁哉!」 司馬貞索隱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禪之事也。」


助词
發語詞。相當於「惟」「維」「伊」《詩經.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 《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上》「侯屮木之區別兮,苟能實而必榮。」 唐.顏師古.注:「侯,發語辭也。」

“侯”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戸鉤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溝切,𠀤後平聲。
爾雅•釋詁,君也。
 又五等爵之次曰
書•禹貢五百里服。
孔氏曰,𠋫也。斥𠋫而服事。
 又史記•秦始皇紀
爵𤰞於列,無封邑者。倫,類也。
 又,射布也。方十尺曰,四尺曰鵠。
儀禮•鄕射禮天子熊白質,諸赤質。大夫布,畫以虎豹,士布,畫以鹿豕。
此所謂獸也。
 又美也。
詩•鄭風洵直且
 又發語辭。與惟維同意。
爾雅•釋詁伊維,也。
詩•小雅誰在矣。
 又大雅于周服。
 又周禮•春官肆師禳。
者,𠋫迎善祥。禳者,禳去殃氣。
 又姓。魏嬴。
 又屈,夏,柏岡,俱複姓。
 又莫𨻰,三字姓。
 又諡法執應八方曰
 又與兮通。亦語辭。
史記•樂書高祖過沛,詩三之章。
索隱曰沛詩有三兮,故曰三詩。卽大風歌。兮古韻通。
 又通作何。
呂覽•觀表篇渫過而弗辭。
司馬相如•封禪頌君乎君乎,不邁哉。
,何也。
說文本作矦。从人从厂。象張布之狀,矢在其下。鄭司農曰:方十尺曰矦,四尺曰鵠。◎按射,古作矦。漢書多作矦。从矢取射義,射之有,所以𠋫中否,明工拙也。古者以射選賢,射中者獲封爵,故因謂之諸
 又蘇子瞻•新渠詩渠成如神,民始不知。問誰爲之,邦君趙叶支韻。考證:〔儀禮·鄕飮酒禮天子熊白質。〕 謹照原書鄕飮酒禮改鄕射禮。〔周禮·春官肆師禳。者,𠋫迎祥善。禳者,禳去妖祲。〕 謹照原文注改疏。祥善改善祥。妖祲改殃氣。

“侯”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會箭矢集於箭耙之意,本義是箭耙。

詳解: 甲金文從「」從「」,象箭矢集於箭耙之形,本義是箭耙,古稱箭耙為射侯。

  甲骨文表示侯伯、諸侯。金文表示諸侯外,還用作人名。令方彝:「眔百工,眔者(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命)。

  《說文》:「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張布;矢在其下。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諸侯射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爲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寧侯,不朝于王所,故伉而射汝也。』𥎦,古文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