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文言文意思
“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候”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òu

“候”字的古汉语解释

hòu

1.名词 五天为一候。《素问·藏象论》:“五日谓之,三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2.名词 征候;征兆。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洛阳盛衰,天下治乱之也。”

3.动词 守望。《赤壁之战》:“日遣逻吏于水次望权军。”

【又】哨所。《史记·律书》:“愿且坚边设。”

【又】窥伺;侦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太后亦已使人伺。”

4.动词 观测;测验。《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风地动仪。”

5.动词 拜访;问候。《左忠毅公逸事》:“必躬造左公弟,太公、太母起居。”

6.动词 等候。《采草药》:“即苗成而未有花时采。

【候道】古代边郡侦察敌情筑的路。

【候楼】瞭望所。

“候”国语辞典解释

hòu

动词
1.偵察、探察。《說文解字.人部》「候,司望也。」 《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武王使人候殷。反,報岐周曰:『殷其亂矣!』」 漢.高誘.注:「候,視也。」 《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傳》「太后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后。」

2.等待。例: 「候車室」「逾時不候」「恭候大駕」「稍候一會兒」《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僮僕歡迎,稚子候門。」

3.探望。例: 「問候」《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援嘗有疾,梁松來候之,獨拜床下,援不答。」 《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兩公子聽見,便同公孫去候姑丈。」

4.服侍。例: 「伺候」《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勃字叔陽,年十二能誦詩、書。常候援兄況。」 《宋史.卷二四二.后妃傳上.孝章宋皇后傳》「性柔順好禮,每帝視朝退,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饌。」

5.診察。《北齊書.卷四九.方伎傳.馬嗣明傳》「刑邵子大寶患傷寒,嗣明為之診,候脈。」 《黃帝素問靈樞經.卷九.衛氣失常》「候病所在,骨之屬者。」

6.占卜。《後漢書.卷三〇下.郎顗傳》「能望氣占候吉凶,常賣卜自奉。」 《新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二十三曰占候醫卜,效驗多者,為方術之最。」

7.北平方言。指支付、付清。例: 「候帳」「這桌酒菜,張先生已候過鈔了。」

名词
1.時間、時令、時節。例: 「天候已經不早了,快回去吧!」 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詞: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下.遊太和山日記》「山谷川原,候同氣異。」

2.事物的情況或徵兆。例: 「症候」「火候」「徵候」《列子.周穆王》「覺有八徵,夢有六候。」 《晉書.卷一二.天文志中》「凡遊氣蔽天,日月失色,皆是風雨之候也。」

3.用來瞭望、監視敵情的碉堡。通「堠」《史記.卷二五.律書》「願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築亭候,修烽燧。」 唐.章懷太子.注:「亭候,伺候望敵之所。」

“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𠀤音後。訪也。
 又伺望也。
前漢·張禹傳上臨禹。
 又釋名,護也,可護諸事也。
 又人,道路迎送賔客之官。
詩·曹風人兮,何戈與祋。
 又斥
孫奕示兒編謂檢行險阻,伺盜賊。俗作堠。
 又氣,證
 又叶後五切,音祐。
楊泉蠶賦爰求柔桑,切若細縷。起止得時,燥溼是
說文有𠊱無。互見前侯字註。

“候”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伺望、偵察。

詳解: 從「」,「」聲,本義為伺望、偵察。《說文》:「伺望也。从人,矦聲。《呂氏春秋‧貴因》:「武王使人候殷。」「𠊱」與「」為古今字,今常用「」。

  「」也表示觀察。《陳書‧後主沈皇后傳論》:「(張貴妃)才辯彊記,善候人主顏色。

  「」還表示等候。《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看望也可以「」表示。漢王符《潛夫論‧交際》:「不候謂之倨慢,數來謂之求食。

  「」在典籍中亦可表示偵察敵情的人或守望邊境的官吏。前者如《墨子‧號令》:「候出越陳表,遮坐郭門之外內。」後者如《漢書‧揚雄傳下》:「東南一尉,西北一候。」顏師古注引孟康曰:「敦煌玉門關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