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文言文意思
“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冕”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iǎn

“冕”字的古汉语解释

miǎn

名词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帽,后专指皇冠。《左传·哀公十五年》:“服乘轩。”

“冕”国语辞典解释

miǎn

名词
1.古時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字彙.冂部》「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

2.專指王冠。例: 「加冕典禮」

“冕”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亡辨切集韻韻會正韻美辨切,𠀤音免。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从冃,免聲。古黃帝初作
徐曰,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兩旁,下繫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禮·玉藻諸侯裨以朝。
禮器天子之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爲貴也。
 又韻會或作絻。
荀子·禮論篇郊之麻絻。
集韻亦作㡈。
 又正韻禮記,士玄端,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端皆作
 又集韻武遠切,音晚。冠有延,前俯也。

“冕”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古代君主、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禮冠,後來專指帝王所戴的禮冠。

詳解: 從「」,「」聲。郭沫若認為「」是「」的初文,參見「」。「」的本義是古代君主、諸侯和卿大夫所戴的禮冠。《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玉篇.冃部》:「冕,冠冕也。」如《荀子.大略》:「天子山冕,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韋弁,禮也。」楊倞注:「山冕,謂畫山於衣而服冕,即袞冕也。

  《說文》指「」為「」的或體。「」從「」,「」聲,表示冕是由絲織品所製。(參《字源》

  「」是禮冠,往往用於隆重的場合,例如祭祀。《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祭祀的對象不同,所穿戴的禮服和禮冠也有分別。

  《字彙》:「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的前後有「」(珠串),以數量多少表示身分地位的不同。後來戴冕垂旒(十二旒)成為天子專用的制度,故「」專指帝王所戴的禮冠,即皇冠。「冕旒」也借指皇帝、皇位。如南朝梁沈約〈勸農訪民所疾苦詔〉:「冕旒屬念,無忘夙興。」唐代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