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文言文意思
“年”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年”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ián

“年”字的古汉语解释

nián

1.名词 年景;收成。《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生苦,凶不免于死亡。”

2.名词 十二个月为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名词 年龄;年岁。《陈情表》:“行四岁,舅夺母志。”

4.名词 寿命。《愚公移山》:“以残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名词 帝王的年号。《三国志·吴主传》:“告以改,立后。”

【年伯】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泛指父辈。

【年所】年次;年龄。

【年兄】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也叫同年。

【年祚】⒈人之寿命。⒉国之寿命。

“年”国语辞典解释

nián

名词
1.相當於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所需的時間。參見「太陽年」 條。

2.收成、年成。例: 「豐年」「歉年」「年景」《新唐書.卷九九.列傳.戴冑》「七月以來,霖潦未止,濱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3.年節。例: 「過年」 。宋.陳師道〈早春〉詩: 「度臘不成雪,迎年遽得春。」 《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親的年回來。」

4.歲數、年齡。例: 「盛年」「延年益壽」「年輕力壯」 。唐.杜甫〈暮歸〉詩: 「年過半百不稱意,明日看雲還杖藜。」

5.時代、時期。例: 「八十年代」「康熙年間」 。唐.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 「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

6.人生中的某時期。例: 「童年」「青少年」「壯年」「老年」

7.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個月。例: 「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8.姓。如清代有年羹堯。

形容词
1.每年。例: 「年鑑」「年表」「年刊」「年產量」

2.年節的。例: 「年糕」「年畫」「辦年貨」

“年”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奴顚切集韻類篇韻會寧顚切正韻寧田切,𠀤撚平聲。
說文本作秊。穀熟也。从禾千聲。
春秋•桓三
穀梁傳五穀皆熟爲有
宣十六大有
穀梁傳五穀大熟爲大有
 又歲也。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日,唐虞曰載。
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
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
周禮•春官正歲以序事。
中數曰歲,朔數曰
之內,有二十四氣。節氣在前,中氣在後。節氣一名朔氣。中氣帀則爲歲,朔氣帀則爲
左傳•宣三七百。
 又齒也。
釋名,進也。進而前也。
禮•王制凡三王養老,皆引
,挍也。
左傳•定四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爲太宰,康叔爲司宼,𣆀季爲司空,五叔無官,豈尚哉。
言以德爲輕重,而不以齒爲先後也。
 又姓。
萬姓統譜永樂中有當,懷遠人,歷官戸部尚書。
 又叶禰因切,音紉。
前漢•敘傳封禪郊祀,登秩百神。協律改正,享兹永
崔駰•襪銘長履景福,至於億。皇靈旣佑,祉祿來臻。
 又集韻乃定切,音佞。人名。
公羊傳•襄三十夫。
釋文音佞。二傳作佞夫。
集韻亦書作䄭。唐武后作𠡦。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

“年”形意通解

略說: 年字甲骨文刻作人負禾之形,會穀熟收成之意。很可能由於收割是農業社會年中的盛事,而且古時禾穀一年一熟,於是「」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詳解: 現在通行的楷書「」字,從字形看,可算是純粹的「記號字」(參裘錫圭)。其較早期的字形的形符及聲符已不復見。《康熙字典》把其字歸入「」部,看來是不得已的做法。

  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負禾,字作「」形,「」既表義又標音(參王輝、沈培;按︰「」、「」同韻在某些閩南話中仍保留著)。「」,《玉篇.禾部》訓其義曰︰「欲結米」,《集韻.真韻》謂︰「禾欲結者」,即是禾將結實。二字書所訓正與「」字構形初義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負禾。故「」形構本義應是穀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莊稼的收成,這個意思保存在後世用語如豐年(豐年即豐收之年)、年景及年成。又可能由於禾穀每年一熟,故以之作紀時之用。

  西周以後金文字形訛變,原初所從「」形中央或增圓點,或加橫畫成「」形,整字作「」形。其形為睡虎地簡、小篆所承。金文有的在「」形下加一畫,訛變成「𡈼」形(按︰非「」形,參「𡈼」)。一說古文字時增橫畫,無意︰從千乃從人所衍變,從𡈼乃從千所衍變(參李孝定)。戰國金文有字形下部所從訛作「」。

  小篆從禾千聲。王輝認為千字從十人聲,年為人聲之孳乳字,故可與人同音,可備一說。

  馬王堆漢墓帛書年字寫得有點像後世的「」形。東魏楷書有將年字作從禾從干形的(見高湛墓誌)。而形近現在通行的楷書「」字於南朝時已見(如蕭憺碑)。

  甲骨文用其本義。卜辭常見「受年」一語,讀作「授年」,意思是授予好收成(參陳秉新)。

  又用作紀時名詞。古時穀一熟謂一年,卜辭︰「貞自今十年㞢(又)五」(《合集》24610),其中年即用作此意(徐中舒),表示十五年。若此例之分析可信,則《爾雅》之說可商,因為殷人很可能已有以「」作紀時之用。《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載。」姑勿論《爾雅》之說可信否,郭璞之注仍可參︰「歲,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時一終;年,取禾一熟;載,取物終更始。《邢昺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爲歲名。

  金文常用「」作年歲之年,其中「萬年永寶」乃金文之習語。

  另外,西周有以「」、「」二字作「」字用之例,如北子觶︰「北子乍(作)寶尊彝,其邁(萬)禾(年),孫子子永寶」(《集成》修訂增補本6507)。其中「萬禾」,「」當讀作「」。甫人父匜︰「甫人父乍(作)旅匜,[其]萬人(年)用。」方濬益、楊樹達認為其中「」應讀作「」。「」作「」用的例子亦見於成白邦父壺及季㚸朁罍。

  戰國文字中,年字除用為人名和本義外,均作時間單位用(參何琳儀、陳秉新)。

  戰國「」字與農作物收成豐碩與否關係至緊,許慎對這一點有握要的理解,他的說法亦與傳世文獻十分吻合。《說文》︰「本作秊。穀熟也。从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秊。』(按︰指《春秋經.宣公十六年》」「大有年」之意可參《春秋公羊傳.四.桓公三年》︰「彼其曰大有年何?大豐年也。」何休注曰︰「謂五穀皆大熟成。」「大有年」即「大豐年」,而「大豐年」即是五穀成熟、大豐收之年。「有年」之意可參《春秋穀梁傳.桓公三年》︰「有年。五穀皆熟爲有年也。

  古人重視農作物之收成,從他們對豐年之祈求可見一斑。《周禮.卷廿四.籥章》︰「凡國祈年于田祖」,鄭玄注︰「祈年,祈豐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