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文言文意思
“并”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并”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ìng/bīng

“并”字的古汉语解释

bìng

1.动词 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力西向。”

2.动词 兼并;吞并。《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吞八荒之心。”

3.动词 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肩携手,低低切切。”

4.副词 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御,芳不得薄兮。”

5.连词 连。《芋老人传》:“固已贤夫老人而芋视之者。”

6.连词 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既痛逝者,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bīng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并”国语辞典解释

bìng

动词
1.合在一起。例: 「合併」「歸併」《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 《儒林外史》第三三回:「杜少卿在家又住了半年多,銀子用的差不多了,思量把自己住的房子併與本家,要到南京去住。」

2.排除。通「摒」《管子.霸形》「於是伐鐘磬之縣,併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 《荀子.彊國》「併己之私欲必以道。」 唐.楊倞.注:「併讀曰屏,棄也。屏棄私欲遵達公義也。」

3.拚命。《三國演義》第二八回:「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併個死活!』」 《西遊記》第五八回:「兩人比併真假,打至南海,又打到天宮。」

副词
一齊。通「並」《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下殽亂,高皇帝與諸公併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宋.陳與義〈中牟道中〉詩二首之二:「如何得與涼風約,不共塵沙一併來。」

bìng

动词
1.合。通「併」《文選.曹冏.六代論》「自此之後,轉相攻伐,吳并於越,晉分為三魯,滅於楚,鄭兼於韓。」

2.兼有。《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非臣毀宗,夷族所能上報,喜懼參并,悲慚哽結。」 《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

副词
1.一齊。通「並」《戰國策.燕策二》「(蚌、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文選.左思.吳都賦》「蓋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2.用於否定詞之前,以加強否定語氣,帶有反駁的意味。通「並」例: 「你以為他笨,我并不認為如此。」

连词
而且。通「並」例: 「我支持這項決定,并加以宣導。」

bìng

动词
1.併合。例: 「並案處理」《楚辭.東方朔.七諫.自悲》「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 唐.柳宗元〈駮復讎議〉:「旌與誅,莫得而並焉。」

2.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並排著。《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副词
1.一起、同時。例: 「相提並論」「異說並起」《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孟子.滕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2.用於否定詞前,以加強否定語氣。相當於「絕」「決」例: 「事情並非如此。」「你別誤會,我並無惡意。」 元.秦𥳑夫《剪髮待賓》第一折:「母親嚴教,並不敢喫酒。」

3.皆、俱。《戰國策.秦策一》「文士並飭,諸侯亂惑。」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连词
且、而且。例: 「這個案子,保證能完成,並能做得盡善盡美。」


介词
相當於「連」「同」例: 「並此淺近的原理亦不能明。」 《漢書.卷四七.代孝王劉參傳》「徙代王於清河,是為剛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

bàng

动词
依傍。通「傍」《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唐.張守節.正義:「從河傍陰山,東至遼東。」 明.歸有光〈先妣事略〉:「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

bīng

名词
1.參見「并州」 條。

2.大陸地區山西省太原市的別稱。

“并”康熙字典解释

字彙同倂。

“并”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表示兩個人前後相從或相連,本義是和合。

詳解: 甲骨文從「」從一橫或兩橫,金文從「」從二橫,「」象兩側面人形前後相從之形,「」字於「」下部附加橫畫,作為二人相連的會意符號。戴家祥認為兩人相連,會意和合,《廣韻》:「并,合和也。」姑備一說。「」、「」有別,參見「」。

  甲骨文用作地名、方國名。金文表示兼併、吞併,後增人旁累增「」字,中山王鼎:「吳人并(併)雩(越),雩(越)人修教備恁(任),五年覆吳。」商鞅量:「廿六年,皇帝盡并(併)兼天下。

  「」小篆作「」。《說文》:「幷,相從也。从从幵聲。一曰从持二爲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