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轫”文言文意思
“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軔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rèn
“轫”字的古汉语解释
rèn
1.名词 刹住车轮的木头。《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于悬圃。”
【引】止住车。《战国策·秦策》:“陛下尝轫车于赵矣。”
2.名词 通“仞”,长度单位。《孟子·尽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3.形容词 牢固。《管子·制分》:“故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
“轫”国语辞典解释
rèn
名词1.阻止車輪滑轉的橫木。漢.揚雄〈長楊賦〉:「是以車不安軔,日未靡旃。」
2.量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軔。通「仞」 。《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动词
阻止。《戰國策.秦策五》:「陛下嘗軔車於趙矣。」 《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傳》:「諫不見聽,遂以頭軔乘輿輪,帝遂為止。」
“轫”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振切,音刃。說文礙車也。
徐曰止輪之轉,其物名軔。
又止物之行皆曰軔。
後漢·申屠剛傳光武嘗欲出遊,剛諫不聽,遂以頭軔乘輿輪。
註謂以頭止車輪也。
又去軔,輪動而車行,故凡事始啓行曰發軔。
屈原·離騷朝發軔于天津。
又後漢·馮衍傳發軔新豐兮徘徊鎬京。
又與仞同。
孟子掘井九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