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文言文意思
“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仞”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rèn

“仞”字的古汉语解释

rèn

1.名词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也有以五尺或六尺或四尺为一仞的。古代尺度不同,一尺的长短也不一致,通常一仞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向两侧伸开两臂后从左后指手到右手指中间的距离。《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国语辞典解释

rèn

名词
量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說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尋,八尺。」 《書經.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


动词
1.測量深度。《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溝洫。」 晉.杜預.注:「度深曰仞。」

2.辨認。通「認」《淮南子.人間》「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

3.填塞、充滿。通「牣」《史記.卷三.殷本紀》「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

“仞”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振切,音刃。
孔安國曰八尺曰
禮·祭義築宮有三尺。
前漢·賈誼傳鳳凰翔於千
 又度深曰
左傳·昭三十二年溝洫。
 又與認通。
列子·天瑞篇天地萬物不相離,而有之,皆惑也。
卽認。
淮南子·人閒訓非其事者,勿也。人之事者敗。
 又與牣通。滿也。
司馬相如·子虛賦其中。
 又地名。
左傳·文十六年楚子貝自以伐庸。
入庸道。
一作軔。
孟子掘井九軔。
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爲,中人之身,長八尺,兩臂尋之,亦八尺,兩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度短長以尋,度地以步。小爾雅四尺曰,王肅从之。包咸鄭𤣥謂七尺曰爲山九釋文,七尺也。應劭·漢書註:五尺六寸曰。顏師古非之曰:八尺曰,取人申臂之一尋也。顏說與孔安國同,顏以八尺爲是也。說文爲申臂一尋,非。一尋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減二分,應劭之說據漢尺也。莊子·庚桑楚之丘註:七尺曰,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