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文言文意思
“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仗”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àng

“仗”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àng

1.名词 刀、剑、戈、戟等武器的总称。《智取生辰纲》:“歇下担,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成语有“明火执仗”。

2.名词 仪仗。《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过的器,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3.动词 执,拿。《盐铁论·结和》:“高皇帝剑定九州。”

4.动词 依靠;凭借。《赤壁之战》:“将军神武雄才,父兄之烈。”

5.名词 宫廷、官府内持兵器作侍卫和表示礼仪的人。《新唐书·仪卫志》:“朝会之……号衙内五卫。”

“仗”国语辞典解释

zhàng

名词
1.兵器的總稱。《新唐書.卷一三七.郭子儀傳》「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

2.戰事、戰爭。例: 「勝仗」「敗仗」「打一場硬仗!」

动词
1.憑藉、依附。例: 「仰仗」「狗仗人勢」《漢書.卷四八.賈誼傳》「顧行而忘利,守節而仗義。」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你倚父兄,仗勢欺人。」

2.握、拿、持。例: 「仗旗」《西遊記》第四回:「一個個執戟懸鞭,持刀仗劍。」

“仗”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亮切,長去聲。劒戟總名。唐制,殿下兵衞曰
儀衞志朝會之,三衞番上,分爲五,皆帶刀捉,列於東西廊下。每日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號曰內。朝罷放,天子出,則有細,黃麾
 又淮南子·原道訓履危行險,無忘𤣥
𤣥,道也。
 又憑倚也。
詩·大雅·有馮有翼疏馮者,可以委
 又與杖通。
前漢·李尋傳近臣已不足杖矣。
杖通
 又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𠀤長上聲。義同。◎按兵杖、器,上、去二聲通用。惟馮無上聲。

“仗”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執持、握。

詳解: 從「」,「」聲。《說文》無。「」表示執持、握。如《戰國策.韓策二》:「(聶政)遂謝車騎人徒,辭,獨行仗劍至韓。《尉繚子.制談》:「一賊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臣謂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肖也。

  「」引申表示憑借、依靠。如《史記.春申君列傳》:「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彊,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三國志.魏書.蔣濟傳》:「夫骨鯁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也是兵器的總稱。《玉篇.人部》:「仗,器仗也。」如《三國志.魏書.徐邈傳》:「以漸收斂民間私仗,藏之府庫。《隋書.高祖紀下》:「負甲持仗,隨逐徒行,追而不及,即加罪譴。

  「」表示儀仗隊。如《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及武成即位,進位太傳,領司徒,常聽將私部曲三人帶刀入仗。《新唐書.儀衛志上》:「凡朝會之仗,三衞番上,分為五仗,號衙內五衞。

  「」還表示戰事、戰爭。如老舍《茶館》第二幕:「仗打得不緊,怎能夠有這麼多難民呢!